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賞析 >

文化傳承人徐建華:故宮“畫醫”

發佈時間:2013年06月05日 16:06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光明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完整視頻 完整視頻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我是1974年來的,進入了當時的故宮博物院修復廠裱畫組。”坐在披麻挂灰,經桐油浸透後又上了大漆的裱畫案子前,徐建華快人快語,仿佛老將談兵,一切都在自如的掌控之中。他身旁,用於晾幹裝裱後書畫作品的“大墻”從地面到屋頂,貫穿了整個房間,上面殘留著密密麻麻的各色紙頭,不知道有多少書畫作品,經過修復與重新裝裱,在這裡煥然一新。

       “雖然地處北方,但故宮的主要裝裱技法卻屬於南方的風格。”徐建華説著,小心翼翼地打開了一個布包,露出了幾把馬蹄形狀的裁刀。“這種刀是蘇州一帶裱畫所用的工具,與北方的豎刀不同,很‘吃紙’,比那些鋼口硬的刀子好用。”徐建華將趁手的工具看作自己的寶貝。

       上世紀五十年代,故宮從上海請了幾位知名裝裱師修復重裝館藏的大量古書畫。徐建華剛來到這裡時,這批老師傅陸續面臨退休,故宮急需儘快培養出一些接班人。正是有了這樣的機會,曾經在上海當兵,能聽得懂南方話的徐建華,成了有裝裱界“梅蘭芳”之稱的楊文彬的徒弟。

       跟隨老師學習,徐建華最先學會的是敬畏。“故宮修復的書畫,都是孤品、絕品,稍有不慎,就會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他至今記得,師傅楊文彬每次接到修復任務,就緊張得幾天吃不下飯、睡不好覺。“主要是為了預判施工時可能出現的問題,如濕水後會不會掉色,揭裱後畫心會出現什麼狀況,補配的絹、紙應該用什麼樣的。”

       徐建華是個有心人,師傅坐在裱畫的大案前幹多長時間,他就站在旁邊看多長時間。“師傅手快,要是不盯住嘍,許多重要的技巧就漏掉了。”為此,徐建華每天總是早早就到故宮,而自己家裏的事情反而顧不上。為了學好書畫裝裱與修復的技術,徐建華一天也沒有離開故宮。推薦他去北京大學考古係學習,他放棄了;讓他去幹校學習以便提幹,他推辭了;提拔他擔任故宮科技部主任,他拒絕了。“一直到退休,我只幹過13年裱畫室的科長。”徐建華笑著説。

       在徐建華的眼中,書畫的裝裱與修復,亦大亦小,亦淺亦深。所謂“大”,如明人周嘉胄所言,“古跡重裱,如病篤延醫,醫善則隨手而起,醫不善則隨手而斃。”“你能説書畫重新裝裱不重要嗎?”徐建華説道。所謂“小”,像衝調漿糊的水溫,也要隨著四季的不同而變化。“漿糊生了或熟過了,都不好用。這些細節往往決定最後工作的成敗,因此要從小處著手。”徐建華深有感觸地談到。所謂“淺”,徐建華覺得裝裱的程序按部就班,經過一段時間的培訓,並不難學會。而所謂“深”,則是在書畫裝裱之中,包含了許多和書畫鑒定相關的知識。“裝裱需要判定作品所用紙張,宋以前用麻紙,宋以後用皮紙,從側面看發亮的則是竹紙。”徐建華告訴記者:“以手卷為例,為保護畫心上下所留出的絹邊,宋代時比較窄,清代時比較寬,這些裝裱樣式可以作為鑒定書畫年代的依據。”

       作為書畫裝裱修復技藝的非遺傳承人,徐建華感到自己責任重大。近年來,他開始著力培養新人。“一年可能帶一兩個學生,從長遠看,帶出有年齡梯次的一支隊伍。”徐建華説:“這項技藝的傳承,也不能局限在故宮。我們也開始為其他地區的博物館培訓相關人員,甚至日本、韓國也有人到這裡學習。”徐建華希望,通過這門技藝的傳承,最終能讓民族的優秀文化歷久彌新,那些絹、紙上烘染的煙雲,能滋潤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靈。

       人物小傳

       徐建華,1951年生於北京,1974年進入故宮博物院從事古書畫裝裱修復工作至今。2012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古書畫裝裱修復傳承人。(本報記者 殷燕召)

熱詞:

  • 文化
  • 傳承人
  • 故宮
  • 畫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