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美術市場 >

明清外銷瓷:陶瓷收藏最後的價值洼地

發佈時間:2013年04月02日 16:16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文物天地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完整視頻 完整視頻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清 廣彩“廣東十三行”圖大碗 51.75萬元 2012年中國嘉德秋拍

       往年價值30萬元左右的廣彩大碗,現今價格已經超過50萬元。行情一直在穩步上升的外銷瓷,近年來越來越受收藏者關注。廣彩瓷器是清代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外銷瓷,這只碗外壁所繪的“廣東十三行”是廣彩瓷器的典型紋飾,類似紋飾的瓷器一直備受外銷瓷收藏者追捧,其交易價格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012年10月29日,直徑59.5厘米的清代廣彩“廣東十三行”圖大碗在中國嘉德秋季拍賣中順利拍出,此碗估價25萬至35萬元,現場成交價51.75萬元。這一價格也是中國內地公開拍賣廣彩瓷器的最高成交價。廣彩瓷器是清代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外銷瓷,這只碗外壁所繪的“廣東十三行”是廣彩瓷器的典型紋飾,類似紋飾的瓷器一直備受外銷瓷收藏者追捧,其交易價格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這類大尺寸的廣彩碗,多被西方人士在集會時用來盛酒或其他食物,許多留存下來的畫作中屢見其被使用的場景。此碗的估價已代表了近年一級市場上的實際行情,但最終拍到了50余萬元,説明已經有不少收藏者涉足到了往年不被重視的外銷瓷領域。拍賣預展時,大碗雖陳列在展櫃下層,但巨幅尺寸仍引人注目,碗外壁艷麗的色彩和豐富的紋飾,與清代景德鎮粉彩器風格大異。有收藏者認為,明清官窯彩瓷動輒幾百萬、上千萬元,這“龐然大物”拍到50余萬元業內人士已覺得價高了,是否可以説,外銷瓷是中國古代陶瓷收藏中的最後一塊價值洼地?中國內地外銷瓷收藏現狀據史料記載,明代大量外銷的瓷器,在歐洲市場多數以拍賣的方式交易。1604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在阿姆斯特丹拍賣1602年馬六甲海峽搶到的萄萄牙“克拉克號”商船所載瓷器,這批瓷器是明代萬曆時期的青花瓷,此舉使中國青花瓷以“克拉克瓷”之名遠揚歐洲,一度成為奢侈品的代名詞。有行家認為,歐美市場主導外銷瓷器的拍賣行情自1604年至今,時間超過400年。即便是在21世紀的當下,外銷瓷的收藏市場仍在歐美地區——以紐約、倫敦、巴黎等歐美地區的沉船瓷、外銷瓷(歐美市場通常稱“中國出口瓷”或“中國貿易瓷”)拍賣的常設性相比,中國市場外銷瓷拍賣的數量和規模小,收藏者接觸外銷瓷的機會不多,專場拍賣更是屈指可數。歷年蘇富比、佳士得在紐約、倫敦、巴黎等地舉辦的拍賣會,是收藏行情的真實寫照。2006年是一個分水嶺。此前外銷瓷專場拍賣的數量少,上拍品有限。是年隨著中國藝術品市場迅猛發展,中國收藏者開始滿世界尋找古代藝術品,推動了各類藝術品的價格高漲。有一句傳言是,“中國人看中什麼,價格就會大漲;中國人退出,價格就下跌!”事實的確如此,近年犀角、象牙雕刻藝術品行情大起大落的現象就是明證。2006年始,佳士得在紐約、倫敦市場上每年都會推出中國外銷瓷的專場拍會。當年7月中旬倫敦“亞洲藝術周”期間,明清外銷瓷的拍賣價格直線上升,寶龍公司上拍的一對清康熙青花龍紋帶蓋將軍罐,蘇富比上拍的明嘉靖青花葡萄牙文瓶、明萬曆外銷青花長頸瓶成交價均超過20萬英鎊,標誌著明清外銷瓷的拍賣行情進入到了一個新時期。而反觀中國市場,北京地區歷年僅中國嘉德上拍過兩場沉船瓷的小型專拍,拍品多為明代萬曆時期外銷青花瓷、清代紫砂壺,類型、品種都較為單一。雖然各公司的瓷雜專場中偶爾會出現外銷瓷,但是數量、價格都缺乏吸引力。由於缺少來源,涉足者有限,外銷瓷器在一級市場上的換手率更低,古玩市場上的交易價格普遍較低。值得收藏的外銷瓷通常分為幾類:一類是明清時期西方需求者委託貿易商到中國特別定燒的紋章瓷,這類瓷器數量稀少,設計製作精細,歷來有外銷瓷中的官窯瓷之譽,甚至可以説代表了外銷燒制的最高水平,也是收藏市場層位較高的一類瓷器,拍賣價格也較高;第二類是表現西方的宗教、歷史、文化、藝術一類的藝術性較強的瓷器,這類瓷器的數量也不多,但品類豐富,表現內容多姿多彩,具有一定的視覺觀賞性,價格也不低;第三類是普通外銷瓷中的精品之作,具代表性的是一些用於裝飾、陳設用瓷,其中以瓶、罐一類的立件行情最好,繪製有人物紋飾的精美盤、碗近年來價格大漲。按外銷瓷在內地市場常見的數量多少來排列,依次是:明代青花瓷、清代青花瓷、明清彩繪瓷(明代外銷五彩瓷較少)、廣彩瓷、色釉瓷、紋章瓷等等幾類,後三類多見清代製品。實際上,歐美市場清代粉彩瓷器最多,次是明清青花瓷、色釉瓷、廣彩瓷,德化白瓷亦不少。由於中西方文化的差距,紋章瓷在中國市場很少受到重視,少有人專門收藏,而在西方備受推崇。內地不僅收藏市場上外銷瓷數量少,即便公立博物館、收藏機構也庋藏有限。廣州市博物館到2005年時外銷瓷僅700余件,廣彩瓷器400余件。北京故宮[微博]博物院、上海博物館等博物館的收藏也有限,上海博物館2008年7月有幸獲得荷蘭收藏家倪漢克捐贈的98件(47組)外銷瓷豐富館藏,這批以清代外銷青花瓷為主的藏品,“填補了上海博物館瓷器收藏的空白”。私人收藏方面,較為人所知的是北京收藏家胡雁溪、曹儉先生,20年前就涉足外銷瓷收藏,足跡遍及世界各地,他們收藏的部分外銷瓷2010年2月亮相首都博物館舉辦的“中國清代外銷瓷展”,令內地收藏者眼界大開。江西的余春明先生上世紀90年代末致力於外銷瓷的收藏與研究,2010年將數百件外銷瓷捐贈南昌大學,“並以此為基礎,創建起了(江西)省內首個向社會開放的外銷瓷博物館”。上海的程庸先生十餘年來經常出國考察、研究外銷瓷。限于收藏規模,中國對於外銷瓷的研究長期滯後於西方國家。私人收藏外銷瓷研究方面,歐美地區起步較早,成果較多,很多早已成為收藏、研究外銷瓷的案頭之作。而國內起步晚,基礎薄弱,就2012年10月29日中國嘉德拍賣的廣彩“廣東十三行”圖大碗,著名古陶瓷鑒定專家毛曉滬就認為,應為景德鎮産的外銷畫琺瑯器。值得一提的著作多出自上述幾位之手,如程庸的《國風西行:中國藝術品影響歐洲三百年》,胡雁溪、曹儉的《它們曾經征服世界——中國清代外銷瓷集錦》,余春明的《中國名片——明清外銷瓷探源與收藏》等。

       博物館收藏、展覽、研究方面,國內也處在起步階段。較有代表性的出版物有上海博物館編《上海博物館與英國巴特勒家族所藏——十七世紀景德鎮瓷器》《海帆留蹤——荷蘭倪漢克捐贈明清貿易瓷》,故宮博物院編《瑞典藏中國陶瓷》,江西博物館編《華風歐韻——景德鎮清代外銷瓷精品展》,深圳市博物館編《東風西漸:上海市歷史博物館藏歐洲瓷器》,中國國家博物館編《瓷之韻——大英博物館、英國國立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藏瓷器精品》等。值得關注的是,中國古陶瓷學會自成立以來,曾經數次召開以外銷瓷器為主題的學術研討會、出版論文集,推動著外銷瓷的研究。2012年11月25日至27日,該學會在海南萬寧舉辦“2012中國南海出水古陶瓷與南方色釉陶瓷學術研討會”,海內外130余位陶瓷研究學者、專家出席會議。研討會“討論了陶瓷的考古出水、出土、館藏品等門類,研究內容涉及陶瓷的器物特徵、時代及窯口;外銷港口、路線及範圍;色釉瓷工藝及其發展;中外陶瓷的相互交流與影響,陶瓷文物的科技保護等等,深化了南海出水陶瓷與南方色釉陶瓷的研究成果。”

熱詞:

  • 明清
  • 陶瓷
  • 收藏
  • 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