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圖片資料 |
于右任1879年出生於陜西省三原縣,原名伯循,字誘人。“誘人”典出《四書》“夫子循循善誘人”。直到1905年,他在《新民叢報》上發表文章時首次署名“于右任”。“右任”是“誘人”的諧音,又暗含反清之意。因中國一向以“左衽”來指接受異族統治,故他反其意而用“右任(衽)”。
于右任幼時便文思敏捷,出類拔萃,且有強烈的革命思想。他17歲時考中秀才,適逢葉爾愷出任陜西學政,他給秀才們出了幾十道試題,涵蓋了多門學問,限定一個月交卷。于右任在“冬寒無火,夜間呵凍所書,忽濃忽淡,甚形潦草”的情況下,草草寫成了十多篇。想不到呈上去後,深得葉爾愷激賞,認為他的詩文策論,見識襟度,卓爾不凡,非時流可及。葉爾愷欣然批道:“入關以來,未見第二人”,“作者奇才妙筆,可以自成一家”,並大書“西北奇才”四字,推崇備至。葉爾愷還拿出一部薛福成的《出使四國日記》,讓他帶去閱讀,囑其留意世界大勢,同時叮告:“這部書我只帶來一部,閱後仍需送還。”
一省學臺,對一個出身農家的窮秀才如此青睞,實屬罕見,可見葉爾愷確實是欣賞于右任的才學,而寄予厚望。
1900年,八國聯軍攻佔北京,慈禧太后逃到西安,陜西巡撫岑春煊命令學堂師生恭迎聖駕,在路邊跪了1小時。于右任憤然致書岑春煊,要求他“手刃西太后”,擁護光緒皇帝實行新政。這一大膽舉動,被同窗好友發現後竭力勸阻才作罷。3年後他中舉,特地到照相館拍了一張披散長髮,赤裸上身,右手提刀的照片以明志,並出版了詩集《半哭半笑樓詩草》,抨擊清朝的腐敗沒落。他的這幅“革命造反披頭像”及“反詩”詩集後來落到了三原縣令德銳手中,德銳即向陜甘總督升允密報他是革命黨,請革去其舉人,緝捕歸案。升允閱後即密報朝廷,因為清廷規定,舉人犯罪,須有皇上禦批才可拿辦。當升允拿到內含“無論行抵何處,拿獲即行正法”等嚴厲詞語的禦批時,于右任已經到了開封。
于右任的同學李和甫的父親李雨田是藥材店老闆,探聽到了這一消息,馬上向於右任的父親通報,並且建議抓緊送信到開封。當時從陜西三原到開封走驛路按常規需要14天,李雨田花重金雇了一個“急足”,限令他7天將信送到。信上僅12字暗語:“哭笑樓,將上墻,雖未祥,禍已藏”。急速逃亡之事,密囑“急足”口頭轉告。也是于右任命不該絕,“急足”如期趕到開封,卻不知道他下榻在哪一家客棧,正當他急得團團轉的時候,剛好于右任到街上散步,兩人竟巧遇了。于右任得知情況緊急,立即回到客棧收拾行囊經許昌逃往上海,就在他走後三四個小時,抓他的人也趕到了。
于右任逃到上海後,化名就讀于馬相伯的震旦學院,深受馬相伯賞識。1905年馬相伯脫離震旦,與同學們一起組建了一所新學校。于右任建議擷取《卿雲歌》中“日月光華,旦復旦兮”中“復旦”兩字為校名,被馬相伯採納,這就是“復旦公學”,也就是現在復旦大學的前身。也正是從那時起,于右任在上海開始了報人生涯,改名“右任”,此後以“于右任”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