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賞析 >

非物質文化遺産如何保護和發展?

發佈時間:2013年01月05日 14:34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新華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完整視頻 完整視頻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後繼乏人、市場萎縮……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和發展是世界性難題。“福建木偶戲後繼人才培養計劃”在4日于法國巴黎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相關會議上,成功入選“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優秀實踐名冊”,實現了中國在這一領域零的突破。

     有關專家認為,福建木偶戲後繼人才培養計劃,得到聯合國的高度肯定,對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和發展具有“樣本”意義,其經驗對其他傳統藝術具有啟示作用。

     人才流失、後繼乏人 福建木偶戲瀕臨滅失

     “人才流失嚴重,不少演員下海、停薪留職,只剩下六七個演員。”福建晉江市掌中木偶劇團團長洪世鍵回憶起當年的光景仍不勝唏噓,“加上經費緊張,設備陳舊,劇團快要倒閉了,眼看木偶技藝就要失傳了。”

     福建木偶戲是中國木偶表演藝術的傑出代表,主要分為提線木偶和掌中木偶兩種。自公元十世紀開始就在閩南地區廣泛傳播,積累了眾多傳統劇目、音樂唱腔,形成豐富精湛的表演技法和體系,以及精美絕倫的造型藝術。

     但隨著文化傳播方式的多樣化,加之其表演技法複雜、練習時間長,年輕人學習和傳承的意願日漸下降,木偶戲後繼乏人。

     “看木偶戲的人少了,學木偶戲的人也少了,木偶劇團的生存空間也越來越小。”漳州木偶劇團團長岳建輝回憶説,“整個木偶劇團隊伍青黃不接。”

     福建木偶戲碰到的問題是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面臨的普遍問題。福建省文化廳副廳長陳吉説,不少非物質文化遺産缺乏“生氣”,甚至瀕臨滅失,加強保護和傳承人的培養是當務之急。

     陳吉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産首先要搶救、保護,同時又不能僅放在博物館裏。“對非物質文化遺産的認識,要放在歷史的坐標上看,他們是祖輩的遺産,我們要在傳承的基礎上,加以發展。”

     培養挖掘從業者、潛在從業者和欣賞者

     2006年,福建省文化廳&&制定了2008年至2020年“福建木偶戲傳承人培養計劃”,從培養挖掘從業者、潛在從業者和欣賞者等三方面提高福建木偶戲的內在存續能力,改善其生存環境。

     據福建省文化廳社文非遺處副處長林麗永介紹,這一計劃主要包括:採用學校教育、師傅帶徒、劇團培訓等方式,培養木偶戲傳承人;推進“木偶戲進校園、進社區”,普及木偶戲知識;編寫木偶戲教材、普及讀物,製作音像製品等。

     同時,福建省還建立完善福建木偶戲演出場所、傳習所、展示館;開展區域間、國際間的合作;建立研究中心和信息資料中心,加強木偶戲表演藝術、造型藝術研究等。

     泉州木偶劇團團長王景賢説,劇團通過與上海戲劇學院等藝術院校聯合培養,招收了20多個學生;與廈門大學、華僑大學等高校設立木偶戲學習基地;到50多個國家和地區演出交流,還接受美國、澳大利亞、香港、台灣等國家和地區的學生學習,向世界傳播木偶藝術。

     “原來劇團都沒有人願意來,現在很多人搶著來。演職人員已經有40多人,明後年還要再招一批。”岳建輝説,劇團對外交流也十分頻繁,“今年去台灣演出就有4趟”。

     福建木偶戲人才培養的“樣本”意義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公約》分“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優秀實踐名冊”三個保護序列。“福建木偶戲後繼人才培養計劃”入選“優秀實踐名冊”。

     據介紹,聯合國將把福建木偶戲後繼人才培養計劃在全球推廣,並組織其他國家的藝術家、興趣愛好者來中國學習交流,讓世界遺産實現世界人民共享。

     陳吉表示,福建省將繼續推進木偶戲後備人才的培養,擴大木偶藝術的社會普及面,改善木偶戲的生存和發展環境,積極開展木偶藝術國際間的合作交流。2013年秋季將在泉州市舉辦第四屆中國泉州國際木偶節。

     “‘福建木偶戲傳承人培養計劃’的實施對‘非遺’保護和發展具有樣本意義。”福州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甘滿堂認為,這一計劃既充分發揮了木偶劇團等各種專業機構的力量,又調動了社會公眾力量的廣泛參與,同時有效利用了各種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資源。這些做法都值得借鑒。

     專家認為,對非物質文化遺産,應遵循“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原則,普及、提高全民保護非遺的意識,提高非遺的社會認知度,形成合力;同時,適度開發,適當創新,吸引年輕觀眾從業和欣賞;政府從資金、人才等各方面傾斜,給予保障,從而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延續和發展。

熱詞:

  • 非物質文化遺産
  • 保護
  • 發展
  • 人才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