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賞析 >

從葫蘆工藝走向葫蘆文化

發佈時間:2012年11月29日 16:57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青島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完整視頻 完整視頻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從昨日開始,由青島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主辦,青島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青島華潤中心萬象城承辦的“齊魯文脈跨越千年的行走青島非物質文化遺産探尋之旅”正式啟程,島城各媒體及省內外各大門戶網站的記者、正在研讀歷史文化的高校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充滿了好奇的外國友人,一起踏上了這段不尋常的旅程。

       已經流傳400多年的葫蘆雕刻今日是個什麼光景?2000多年前就已經惟妙惟肖的大木偶,是否能在現今木偶劇團藝人的手中復活?還有宗家莊木版年畫、膠東泥塑、膠東大鼓……這些銘刻著青島歷史文脈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在保護、傳承、發展的過程中,又會有怎樣的時代突變?此次探尋之旅的挖掘、梳理和思考,將重拾它們的歷史,正視它們的現在,也展望它們的未來。

       市級非遺萊西葫蘆雕刻尋求新發展

       萊西葫蘆雕刻是我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它源於明代,興盛于清代,衰落于清末民國,二十世紀中期再度發展,流傳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最具特色和影響力的是其鏤空工藝。

       在萊西葫蘆雕刻的粗加工基地,場院裏到處堆放著大小不一、形態各異的葫蘆,兩三個工人正在忙著劈開葫蘆、去瓤、刮皮、晾曬、漂洗等基礎步驟。而精細活兒的加工地因技術保密沒有對外開放,據透露是十幾個工人一組,按照技術能力承接不同要求的訂單。萊西民間美術陳列館館長、也是葫蘆雕刻營銷的負責人之一張志建説,不管長成什麼樣的葫蘆都能用,只要發揮想象力,因形創作,總會成為一件好的工藝品,他隨手拿起一個因為在自然生長過程中與南瓜授粉而結出來碩大果實的葫蘆説:“這個加工出來,收藏價值還比別的葫蘆高呢。”據了解,因為萊西葫蘆雕刻名聲在外,義烏市場和東南亞地區的訂貨每年都有幾十萬個,光周邊的種植戶每年也會因此增收三五十萬元。

       但是,張志建並不滿足於目前葫蘆雕刻工藝的成規模化,他的真正理想是傳承、弘揚萊西葫蘆文化。記者看到,目前的萊西民間美術陳列館還是一個“大雜燴”的形式,雖然以葫蘆雕刻藝術品陳列為主,但還兼有剪紙、泥塑、陶印等其他物品,而且沒有什麼詳細的解説。按照張志建的構想,應該有一個萊西葫蘆博物館,從遠古時期民間與葫蘆有關的神話傳説,到百姓利用葫蘆做瓢、做茶具、做播種器等生活應用,從葫蘆雕刻的裝飾工藝,到可作為飲食的葫蘆蔬菜……全面地展示萊西作為葫蘆之鄉的民間文化傳承。“我計劃著,明年就建成這個博物館。”張志建信心滿滿,“我給它起名叫中華葫蘆博物館,讓全國想了解葫蘆文化的人都到咱萊西來參觀。”

       而萊西葫蘆雕刻傳承人李澤志也堅持認為,目前大批量生産的是葫蘆雕刻工藝品,而不是藝術品。他給記者展示用自己特製的單鋒刀在葫蘆上雕刻的線條,最細的只有0.01毫米,這是流水線上完成不了的技藝。他從來不捨得賣自己的作品,他更喜歡人們到展館裏去細細品味葫蘆雕刻的意蘊。

熱詞:

  • 葫蘆工藝
  • 雕刻
  • 傳承
  • 非物質文化遺産
  • 搜索更多葫蘆工藝 雕刻 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