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2011年3月,世人看到了一個大氣端莊,又不失中國風格的新國博
十年來,中國的博物館事業,無論是在數量、規模、硬體建設方面,還是在收藏、展示、研究、公共教育等方面,都有了跨越式的發展。全國範圍內,公立博物館擴建,美術館實現著從展覽館到美術博物館的轉變,民間各類專題博物館興起,國家實施的全面免費開放等文化惠民舉措,更使得中國的博物館,向最為廣大的人民群眾敞開了更為廣闊的公共的文明空間。本刊特約有關部門的三位人士,回顧中國博物館的十年發展,展望未來之路。
——編 者
迎接美術館時代的到來
諸 迪
中國的美術館事業起步比較晚。近幾年,各級政府加大了對美術館事業的投入,對美術館的專業化建設及其公共文化服務職能的重視也日益加強。這種重視不僅來自於各級政府,也有社會力量和藝術家的推動。可以説,中國的美術館事業正處在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我們正在迎來一個“美術館時代”。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的美術館建設進入持續增長的階段。在中央財政的支持下,中國美術館2003年順利完成了館舍改造。目前,新的國家美術館建設即將進入實施階段,建成後的館舍面積將達到13萬平方米。地方政府也積極投入美術館建設,僅在本世紀的前十年,就先後新建成陜西省美術博物館、湖北美術館、浙江美術館、河南省美術館、江蘇省美術館新館等10余家建築面積在1萬平方米以上的大中型美術館,面積達十幾萬平方米的上海美術館新館改造工程已接近完成、山東美術館等一批省市級新館已經開工建設或已列入建設規劃。到目前為止,全國國有美術館數量達200余家,美術館的硬體條件有了大幅度改善。規模相對小一些,在藝術家捐贈基礎上建立的美術名家藝術館(紀念館)和各種社會力量投資建立的民營美術館也蓬勃興起,與國有美術館相互補充,豐富和完善了美術館發展格局。
當然,美術館數量總體上還不足,分佈也很不均衡,還有近1/3的省份沒有省級美術館,多集中在中西部地區,一些已經建成的美術館業務經費還沒有得到保障,這些都制約了美術館專業職能的實現和公共文化服務作用的發揮,需要進一步推動各級各類美術館的建設,特別是要鼓勵社會力量興辦公益性的美術館,完善美術館的總體佈局,促進美術資源和美術公共服務的均等化。
在推動硬體建設的同時,為了加強美術館的專業化建設,特別是加快由美術展覽館向美術博物館的轉型,文化部2010年首次開展了國家重點美術館評估工作,評選出中國美術館等9家國家重點美術館,起到了“以評促建”的積極作用。在此基礎上,2010年,文化部在“國家美術發展工程”中列入並實施了“全國美術館發展扶持計劃”,圍繞美術館的主要職能給予獎勵性扶持。2011年,在博物館免費開放的基礎上,為了進一步保障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國家開始實施美術館的免費開放,成為2011年社會文化的熱點。以免費開放為標誌,我國美術館的專業化建設進入到了一個全新的階段。據不完全統計,2011年,全國文化系統所屬美術館共舉辦了各種展覽3198個,美術館自主策劃的展覽佔了展覽總數的50%;各館共舉辦公益性講座605次,開展公共教育活動1144次,出版物達642種,這是十分可喜的進步。
藏品是美術館的立館之本,也是制約我國美術館從美術展覽館向美術博物館轉型的關鍵因素,各館普遍重視了收藏以及對館藏的保護、研究與利用。中國美術館2011年全年入藏藝術品共計581件,其中獲得捐贈448件。浙江美術館一年來新增藏品1153件。各館都越發注重加強學術研究,舉辦了一系列藏品陳列展,發揮了藏品的效益。
近十年來,各館之間的交流也越來越頻繁,越來越有成效,作為美術館的行業組織,全國美術館專業委員會發揮了積極作用。同時,在對外文化交流中,美術館始終堅持“請進來”與“走出去”並舉,加強策劃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展覽項目,增強了中國美術的國際影響力,也加強了國際間的館際合作,使中國的美術館走向更寬廣的世界。
(作者為文化部藝術司副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