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中國內地的藝術品拍賣市場雖説形成了北京和上海兩個“中心”,但這兩個中心重量之天平卻越來越傾向北京。在滬上春拍進入尾聲之際,由北京進軍上海拍賣業的榮寶齋(上海)拍賣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倚山重提“北強南弱”這個話題,讓滬上拍賣業內外又騷動了一番。 “委託人和買家都在南方,北京只是一個拍賣的場子。但曾經與北京並駕齊驅的上海,市場份額如今僅佔北京的四分之一。”王倚山説,“以今年的春拍為例,有很多過億的拍品是我們南方人買的,就像今年嘉德拍賣的《韶山》、還有匡時拍出的《過雲樓藏書》、保利拍出的《萬山紅遍》,北京市場中過億的拍品哪一件花落北京呢?買家都在南方。”
但他直言,如果這幾件天價的拍品放到上海,90%的可能性賣不掉。擁有買家、藏品、資金和傳統的上海,卻在藝術品拍賣市場中如此尷尬。
差距越來越大
上海拍賣業有過輝煌的過去,從1993年朵雲軒拍賣敲響中國藝術品拍賣的第一槌開始,在2000年,上海幾家主力拍賣公司的實力足以被稱為拍賣業軍團的“第一世界”,在2003年以前,南北兩地的拍賣業是並駕齊驅的。當時朵雲軒與北京嘉德、瀚海幾乎是並駕齊驅。資格差不多的藝術家作品的價格南方普遍高於北方,藝術品拍賣市場從1993年到2003年沒有太大的變化。
但從2003年到2012年,北京藝術品拍賣市場中出現了幾何基數的增長,上海的市場逐步就被北京拉開了距離,並且越來越大。據雅昌藝術網藝術監測中心的數據顯示,2011年北京地區的藝術品拍賣總額超過566.72億元人民幣,上海為159.30億元。“這點我認為是不正常,上海作為長三角這麼重要的經濟文化中心,為什麼會這樣?我認為缺少競爭。”王倚山説。
在王倚山看來,朵雲軒雖然起步很早,但一直缺乏有力的競爭對手相互促進。而北京不僅有嘉德、瀚海,連榮寶齋和中國書店這樣的老字號投身了藝術品拍賣市場的爭奪。到2005年,保利、匡時等新銳入場,將北京的藝術品拍賣市場推向了一次高潮。
不如另辟蹊徑
但也有業內人士笑稱王倚山這番説辭不過是為其公司宣傳造勢。長期從事拍賣行業研究的資深學者鄭鑫堯對王倚山的言論持不同觀點。他認為這種“北強南弱”説法實際上並沒有討論的價值。北京在中國文化、經濟、政治等以及人脈諸多方面皆處於核心地位,決定了它必然會在中國藝術品市場發展到這樣一個地位。
在他看來,要把上海打造成北京市場的想法是不切實際的。上海拍賣業如今的問題,不是與誰作比較的問題,倒可能由於以精緻、典雅、平穩為特質的海派文化大環境所導致。他認為,相對北方文化的感性、豪放、衝動,海派文化則顯得理智、謹慎、冷靜。這樣的文化氛圍一方面促使上海的藝術品拍賣企業平穩發展,另一方面又助長了上海拍賣企業小富即安的心態,限制了上海藝術品拍賣企業做強做大的魄力和開拓意識。
他指出,上海拍賣企業在做強做大方面,缺少的不是實力,而是魄力和開拓意識。同時,現代化企業規模運作機制的缺乏,政府的引導推動力度不夠以及資本的多元投資渠道,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對藝術品的關注。
他表示,與其糾結于誰強誰弱的説法上,不如揚長辟短、另辟蹊徑尋找適應本地化的發展策略:“要利用地域優勢、收藏家、藏品優勢上來探討。要根據當地的根基,比如上海的海派書畫就很不錯。”
上海恒利拍賣總經理朱軍在微博中曾感言:“不就是少了幾個上億的拍品麼?咱不吃燕鮑翅,就喜歡點兒精緻小菜,不行麼?”
而“新海上雅集”創始人孫仲良近年來以他的實踐探尋了一種富有海派文化趣味的拍賣領域。他打造的文房雅玩和生活化的藝術品拍賣,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收藏愛好者。他認為,可以根據拍賣掌門人的優勢所長來細化不同拍賣行的市場發展方向。
“北強南弱”雖是我國拍賣業的現狀,但拍賣成交數目不是衡量強弱的唯一標準。上海藝術品拍賣業目前更應該細心洞察藝術品市場的需求變化,真誠地將拍賣業作為長遠的事業來規劃而非急功近利撈錢的臨時手段,審時度勢,把握機遇,走出自己的路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