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馮遠(資料圖) |
5月29日,從雪山上的西藏農民群像到影響人類歷史的百位智者,從以“離騷”咏嘆出中國文人風骨的屈原到李白、杜甫等中國歷代“詩賢”……凝聚畫家馮遠40年來創作心血的一幅幅作品,呈現出跨越古今、關注現實、充滿思辨、詩意濃郁的藝術風貌。
“筆墨塵緣——馮遠中國畫作品展”自5月26日至6月16日在上海美術館展出。近150件作品是離鄉40年的馮遠送給家鄉父老的一份厚禮。
“人”——永遠的主角
無論是從歷史中著筆落墨,還是在傳統中抒發個人情懷,馮遠畫作所表現的永遠是“人”。
在其代表作《今生 來世》中,蒼茫的雪山,遼闊的藍天,映照著藏民們一張張飽經滄桑的臉,也映射出他們質樸、雄健的精神。《唐人詩意畫》《金陵紅樓十二釵》精緻優雅,在寧靜中展現淡泊姿態;而在另一組中國畫《都市人系列》中,現代都市人的活力、靈魂騷動都躍然紙上。
這次展覽分為“歷史溯懷”“技道縈懷”“蒼生情懷”“傳統追懷”四個部分,全面展示了馮遠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30餘年的美術創作歷程,也是馮遠從藝40年來首次舉辦個人作品展。
“正如毛主席70年前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一樣,藝術創作來源於生活。”馮遠反復強調,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藝術創作,不僅要在多元中見豐富、在個性中秀精彩,更要具有宏大氣魄和胸懷。
“中國美術史缺少一些鈣質”
“藝術審美的共性是‘真善美’”“形式化、空洞口號是藝術大忌”“繪畫要有思想內涵”“當代藝術家不能‘直譯’現實生活,而應該‘翻譯’,在作品中加入自身的情感內容”……馮遠的藝術觀點鮮明。
而這些觀點中,最令人震動的就是“中國美術史需要增加一些鈣質”。
他解釋説:“回顧中國古代繪畫,充斥著帝王將相和文人雅士的安逸生活圖景,到了宋元之後,連這樣的人物畫也衰落下去,被山水畫完全取代。與西方繪畫中強健的人文精神相比較,中國畫的歷史中缺少了鮮活的、大寫的、真實的人性。所謂的‘鈣質’,就是人文精神。從這個意義上説,中國美術史需要補鈣。”
馮遠透露,未來10至20年中,他將繼續以中華文明和歷史為題材創作,從《詩經》《樂府》《唐詩》中各選50-100件,以“一書一畫”的形式,形成個人的系列作品。
中國藝術家趕上了最好的時代
與許多科班出身的藝術家不同,馮遠的從藝之路充滿傳奇色彩。40年前,20歲的馮遠是下放黑龍江建設兵團的上海知青,但已經顯露過人才華,創作的《春耕組畫》被刊登在《黑龍江日報》上。
1978年,中國恢復高考的第一年,26歲的馮遠偶然遇到了當時在浙江美術學院任教的著名畫家方增先,在這位伯樂的多方努力之下,他被浙江美術學院破格錄取為研究生。
如今,半路出家的馮遠已成為中國畫壇極具影響力的畫家。他的作品《秦隸築城圖》《星火》《屈賦辭意》等先後入選歷屆全國美展,獲獎20余次。
以六十之齡回顧漫漫藝途,馮遠感慨萬千。他説:“中國的藝術家趕上了最好的時代。”
最好的時代,這絕不僅僅是指藝術品市場的井噴。馮遠認為,“在學習西方文明的過程中,我們已經走到了這樣的階段,回過頭來重新審視中國藝術傳統。我們可以預見,中國經典文化在世界上將會有一個播散期,受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的影響,西方買家也將重新認識中國藝術品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