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美術動漫 >

連環畫:小人書中的大世界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05日 17:39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人民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新年伊始,南京長三角書城舉辦連環畫展,全國各大美術出版社2000種連環畫集中亮相,《春秋》《戰國》《孔子》《莊子》《楊門女將》《永不消逝的電波》等耳熟能詳的“小人書”把人們帶進了過去的歲月……圖文並茂、樸素簡約的連環畫,伴隨幾代人的成長,呈現鮮明的時代特色,煥發源遠流長的生命力。元旦期間,我們翻開那些塵封已久的頁面,品味小人書中的大世界。

  永遠長不大的記憶

  “小時候,我和小夥伴們都是小人書迷,口袋裏、書包裏、背簍裏,到處都是小人書!”1960年出生的蔣維對小人書有著特別的回憶:“‘文革’後,家裏的書都被紅衛兵抄走了,我偷偷把十幾本小人書藏在墻縫裏,常常在夜深人靜時,就著煤油燈偷偷地看。”

  直到現在,蔣維還對一些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連環畫大畫家如數家珍:陸儼少、程十發、劉旦宅、賀友直、顧炳鑫、戴敦邦、汪觀清等,那個時期,《山鄉巨變》《紅日》等一批有影響力的連環畫面世。十年動亂中,連環畫陷入低潮,而五六十年代出版的這些小人書,為無數人貧瘠的童年提供了營養。

  相對於蔣維的“文革記憶”,出生於1975年的教育專家陶雷則對小人書充滿了溫馨的記憶:“上幼兒園之前,我就紮在小人書堆裏,它們是我人生最初的語文課本。從《花果山美猴王》到《敵後武工隊》,從《楊家將》到《基督山伯爵》,小人書為我拓展了童年的世界。很多小人書老少皆宜,一家人都喜歡看,在週末的飯桌上,哥哥是‘叢林餓虎’,爸爸是‘一掃光’,姐姐是‘永不知飽’,我是‘八把叉’,媽媽是‘八戒豬’。”

  陶雷趕上了好時代,從1977到1983年,小人書正逢盛世:《鐵道遊擊隊》《熱愛生命》《李時珍》《江姐》《李自成》《傷逝》《藥》《鄭成功收復台灣》《逼上梁山》《萬里送禮》等作品紛紛問世,對上世紀70年代出生的那一代人來説,沒有電視,沒有動漫,沒有網絡,小人書幾乎支撐了整個童年的知識世界。

  “那個時候,相互借閱小人書是小夥伴們最苦惱也是最快樂的事,為了一本丟失或損壞的小人書,我們哭過、罵過甚至動過手,但更多的是在一起看、一起笑、一起七嘴八舌……”網上,一篇《小人書》的帖子,引發了大批網友的集體懷舊,那些小人書總是“長不大”,那上面,有時代的印記,更有他們已經消逝的童年。

  穿越時空的生命力

  上世紀90年之後,卡通片大量引入,電視網絡廣泛滲透,孩子們對小人書一圖一文的簡單對應形式逐漸感覺單調,他們被聲、光、電、網絡交織而成的全新世界深深吸引了,小人書整體式微,不過仍有一些80後、90後對小人書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劉西是一個80後女孩,小時候,家裏給她訂閱了很多彩色畫報、畫刊,但那些黑白的連環畫仍是她愛不釋手的讀物,“小孩子也是有鑒別力的,我小時候就被它精緻的畫風所吸引,後來對歷史故事、名著産生興趣也是源於連環畫。”大學老師王蘭亭也是80後,在她小時候,“時髦”讀物越來越多,動漫、電視也吸引了她的注意力,但一段時間之後,她又重新回到了《西遊記》《水滸傳》《三國演義》《封神榜》等連環畫的世界中。那時,雙職工家庭孩子沒人照顧,都“寄存”在鄰居爺爺家,“老爺爺很慈祥,每天給我們講連環畫上的故事,大家聽得入了神。”如今,王蘭亭分析小人書的魅力,多了一份思索:今天很多娛樂方式體現了時代的進步,但“熱鬧”乃至“喧囂”之後,人們對簡單樸素可能更增添了一份回歸的衝動,小人書的傳統美育功能與文化功能因此煥發出生機。

  對90後來説,他們小時候已完全進入“新時代”了,但小人書對他們同樣具有吸引力。記者專門在三江學院做了一個調查,結果顯示:大一財務管理(C)班40個同學中,30個小時候看過小人書;市場營銷班38個同學中,34個讀過小人書;商務管理班25個同學中,17個同學看過小人書。他們看的小人書包羅萬象:財務管理班的黃敏敏同學,一口氣報出了《三毛流浪記》《葫蘆娃》《忍者神龜》《封神榜》《西洲記》《黑貓警長》《哪吒鬧海》等,商務管理班的謝夢寅同學則報出了《蠟筆小新》《櫻桃小丸子》《數碼寶貝》《名偵探柯南》等根據日本動漫創作的連環畫,小人書對他們的影響可見一斑。

  如今的孩子,看連環畫的越來越少了,很多學生深陷於沉重的學業負擔之中,對傳統的敏感力弱化了。正是在這樣的意義上,著名教育專家馬建強説,“我們現在説起小人書,更主要的是懷念沒有奧數、沒有課外班的快樂的童年時光。”很多家長把這種懷念傳遞給了下一代甚至第三代。長三角書城連環畫展上,一位姓黃的老人買了《鐵道遊擊隊》《雞毛信》《家》等一大摞連環畫,她説,“這些都是自己小時候愛看的書,想不到時隔幾十年還能再看到,我要把這些連環畫送給孫子看!”

  老版書成收藏熱點

  現在,小人書的收藏正在悄悄升溫。業內人士表示,連環畫已成為收藏界不可或缺的交易品種,成為繼瓷器、書畫、錢幣、郵票之後的第五大收藏類別。

  在省級機關工作的孫先生算得上連環畫收藏的半個發燒友,他認為連環畫畫面精美,內容陽光,從中還可以學到不少知識。孫先生介紹,有許多連環畫的頂級發燒友,可以為一本連環畫一擲千金。上海一位王先生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收藏連環畫,“發燒齡”達半個世紀!

  “2005年,程十發的一部連環畫原稿拍到了1100萬元。”談到連環畫的收藏價值,孫先生十分專業,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小人書以收藏品的身份回歸大眾視野,價格被迅速抬升,一些名家作品和特殊歷史時期的作品,更是價格不菲。“目前,在小人書收藏界中有三類人群,一類是專業‘連友’,專門收集上世紀50年代到上世紀80年代的老版連環畫,主要出於投資增值目的;第二類是普通的連環畫發燒友,他們多是興趣愛好使然;第三類是‘連友’中的年輕成員——80後、90後的新生代,這部分人多為職業需要而對連環畫發燒,例如平面設計師,往往會從連環畫中獲取靈感。”孫先生介紹。

  “老南京”淩先生小時候經常到鼓樓一帶淘小人書,如今,朝天宮、清涼山、南藝後街這些收藏品市場的小人書攤點,都留下了他的身影,“南京已經形成了一個相當規模的小人書收藏大軍。”淩先生介紹,值得投資的連環畫,要品相好,名畫家創作,印量較少的老版書。

  “收藏熱”提醒我們注意一個事實:有時出版社會將同一版本的連環畫分為小精裝、大精裝重復出版,收藏愛好者有著求全心理,會不斷購買。孫先生認為,出版社與其總是炒冷飯,不如多培養原創隊伍,中國連環畫的當務之急是繼承和創新,而不是埋在故紙堆裏瞻仰曾經的成就。

  未來掌握在誰手中

  1982年全國出版了8.6億冊連環畫,2000多種。而到今天,一家出版社再次出版連環畫竟然成了新聞。連環畫書市多的是中老年人,多數也是出於懷舊或收藏的目的購買環畫,連環畫的時代真的已經過去了嗎?

  浙江少兒出版社編輯陶文傑告訴記者説:“今天出版連環畫,許多是以前的舊版重版,目的已不再是給小朋友看,而是面向收藏人群。今天,新版連環畫成為稀罕,而幾千本已經是很高的印數了,這個市場不是正常的閱讀市場。”

  “連環畫想要發展下去,必須要解決題材和畫家隊伍的問題。”淩先生從自己幾十年的連環畫閱讀中看到,現在市面上的連環畫古典題材較多,“《紅樓夢》五六十年代出過一版,80年代上美的版本比較經典,後來零零散散出現不同的版本。《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都出過不同版本。”與中國動畫一樣,在連環畫領域,我國也曾有一支優秀的創作隊伍,但現在這支隊伍已潰不成軍。80年代中後期市場經濟發展起來,連環畫創作的稿酬太低,畫一幅連環畫只有二三十元的報酬,於是大多數畫家轉行了,現在問世的連環畫往往畫得比較急,質量粗糙,無法吸引讀者。

  有人認為,連環畫不再適應市場的需要就應讓它自然消亡,連環畫書商張志惠則急切地強調,“現在説走不下去還為時尚早”。她認為,連環畫是國內一個文化藝術品種,稱得上是中國的國粹,要讓年輕人先接觸,再傳承、創新,在過分追求市場經濟情況下的消亡不是正常的消亡。日本漫畫現在這麼發達,很大程度上源於日本人浮士繪的讀圖傳統,中國也有很悠久的讀圖傳統,我們的連環畫為什麼就不能發展?

熱詞:

  • 藝術臺
  • 動漫
  • 連環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