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賞析 >

地方戲曲遭遇時尚文化 古老桂劇亟待拯救

發佈時間:2011年11月23日 12:51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中國文化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桂劇摺子戲《拾玉鐲》劇照

       當古老的桂劇遭遇現代的時尚文化,它的藝術魅力還能否如昔日一般光芒四射?在以多元與快速為表徵的現代文化消費語境下,桂劇是否被逼入時代的角落?

       我們看到的現狀是:桂劇劇團已從原來鼎盛時期的近百個劇團減少到目前的7個。它給我們提出了一個重要命題——中國老劇種如何傳承和發展?近日,在廣西文聯、廣西戲劇家協會舉辦的“2011中國桂劇藝術論壇”上,來自戲劇界、文藝理論界的50余位專家、學者與來自廣西各高校的學子們,共同表達了他們對桂劇現狀的憂慮,併為桂劇藝術傳承與發展建言獻策。

       歷史:曾經輝煌,走過大江南北

       作為中國十大劇種之一,桂劇是廣西地方戲曲劇種中最為成熟的劇種。桂劇紮根於民間,融會了廣西特有的風土民情和人文特點,逐步形成了細膩婉約、靈秀生動、剛柔並濟、富有鄉土氣息的特色風格和貼近生活的質樸簡約之美。

       戲曲專家研究發現,桂劇于清朝乾隆、嘉慶年間已具雛形,形成于清朝同治年間。到清光緒年間時,戲曲作家唐景崧對桂劇進行了改良,使桂劇的劇目和演出在思想和藝術上有了重要的突破。抗戰時期,我國著名戲劇家歐陽予倩、焦菊隱等,從理論到實踐,從劇目的內容到形式,從藝人隊伍的培養到觀眾欣賞習慣的改變,對桂劇進行了嚴肅、謹慎的全面改造,開創了桂劇表現現代生活的先河。

       新中國成立後,1953年廣西桂劇藝術團成立。此後一段時期,桂劇在桂林、柳州兩市及廣西北部廣大地區的縣域普遍設立了專業劇團,《拾玉鐲》、《穆桂英》、《鬧嚴府》、《打滾出箱》等成為當時桂劇的代表性劇目。《拾玉鐲》曾在北京舉行的第一屆文藝會演中獲一等獎,廣西桂劇團演員尹曦受到了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的親切接見。此後,該劇又被拍成電影。

       提起桂劇昔日的輝煌,著名桂劇表演藝術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桂劇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秦彩霞,顯得格外激動。這位老人一生伴隨桂劇經歷了無數風風雨雨,對桂劇有著深厚的感情。秦彩霞説,當年唱著桂劇走過大江南北,從廣西到貴州、從長江邊到鴨綠江邊,“我們桂劇演到哪都是紅紅火火,那年在武漢人民劇院演出,當地人説,這個場子只有梅蘭芳來的時候滿座,別的劇團根本不敢來演,而我們在那裏連演7場,場場滿座。”

       改革開放30年來,桂劇一直在進行著自我發展的探索和實踐,並取得了豐碩成果,《泥馬淚》、《瑤妃傳奇》、《血絲玉鐲》、《商海搭錯船》、《柳宗元》、《大儒還鄉》等一大批獲獎無數的藝術精品閃耀于中國的戲劇舞臺,深受觀眾喜愛,桂劇演出也曾出現過萬人空巷的場面。

       現狀:表演團體從100個減少到7個

       與曾經的輝煌相比,今天桂劇的現狀則令人擔憂。最近一段時期以來,由於各種原因,桂劇和許多地方的老劇種一樣,已陷入瀕危境地,發展形勢嚴峻。傳統流失,人才斷檔,劇目和技藝失傳,民間演出舉步維艱,桂劇原有的藝術特色在此過程中正日漸淡化,桂劇表演團體也從原來鼎盛時期的近百個劇團減少到目前的7個,能常年演出的也只有“兩個半”。

       在“2011中國桂劇藝術論壇”上,專家學者群情激昂,呼籲有關部門採取措施,及時對桂劇進行發掘、搶救與保護,讓這一瀕臨消亡的古老劇種重新煥發生命力。

       桂劇表演藝術家、桂林桂劇團團長張樹萍對桂劇的演出市場很擔憂:“現在看桂劇的觀眾不多,即使臺上的演員再賣力地表演,但台下的觀眾戲甚至還沒演過半,就陸陸續續地離場。作為一名桂劇演員,我感覺很悲哀。”張樹萍分析説,桂劇不景氣的主要原因是産銷脫節。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秦彩霞則更多地從演員的角度進行反思。她説:“我11歲開始學桂劇,從藝67年,就認準一個理,桂劇要讓觀眾喜歡,靠的是我們演員的真功夫——唱要唱得像樣,打要打出功夫。沒有好東西,再怎麼想辦法也擋不住衰落。”

熱詞:

  • 地方戲曲
  • 桂劇
  • 摺子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