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賞析 >

中秋:“非遺”表達民族文化內涵

發佈時間:2011年09月13日 17:05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人民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古往今來,眾多詩詞歌賦留下無數關於中秋佳節的名篇佳句。中秋節及許多有代表性的月餅製作工藝已經被列入國家或省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伴隨著又一個中秋節的到來,無論是中秋節期間的“非遺”商品,還是中秋的“非遺”文化,這些攜帶著民族文化基因的“非遺”進入千家萬戶,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門話題。

       月餅打起“非遺”招牌

       月餅歷來是中秋節的標誌物之一,今年中秋,非物質文化遺産已然成了月餅市場的新招牌。近日,本報記者在對北京多家大商場、超市的走訪中發現,與往年月餅市場不同的是,今年各大廠商的中秋月餅紛紛打起“非遺”牌。“這段時間,包裝上印有‘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月餅銷路更好。”商場的銷售人員向記者表示。

       記者在商場中看到,今年的京式、廣式、蘇式等幾大流派的主流廠商都將“非遺”作為自己新的主打招牌,“非物質文化遺産”在各式各樣的包裝盒上奪人眼球。以蘇式月餅見長,創辦于1773年(清乾隆三十八年)的蘇州稻香村食品工業有限公司,包裝上標識了十分顯著的“1773非遺月餅”字樣,價格分為288元、388元、588元等不同種類,主要鎖定高端消費人群。據介紹,蘇式月餅手工製作技藝已被列為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項目,今年針對北京市場推出的“非遺”高檔産品,都是由該非遺製作技藝第5代傳承人製作配方,具有入口松酥易化等口感。而京式月餅的代表廠家北京稻香村食品有限責任公司的“三禾”牌稻香村月餅,則突出的是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産特色。“在月餅中傳承非遺,需要根據人們口味的變化不斷用新産品適應市場。”該公司有關負責人表示,今年除了自來紅、自來白、八珍等傳統品種,還新推出了紅柿果蓉、南瓜馬蹄、無花果蓉、麻辣牛肉等新口味月餅,特別受到年輕人的喜愛。有百年曆史的安琪廣式月餅製作技藝,2008年6月就已出現在國務院公佈的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中。商場裏由廣東安琪食品有限公司生産的廣式月餅包裝盒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標識吸引著許多消費者的目光。據銷售人員介紹,除了使用傳統的餡料外,安琪廣式月餅還新推出了鳳梨、榴蓮新口味甚至鮑魚、瑤柱等較名貴原料的月餅。

       記者在走訪中了解到,雖然有“非遺”標識的月餅要比其他同類産品價格高出15%以上,但選購“非遺”月餅的消費者還是絡繹不絕。除了上述廠家,全聚德、宮頤府、倣膳、大三元等廠家都在打“非遺”牌。“不但品質和口味好,而且增加了月餅的文化品位。”許多在商場選購月餅的消費者對此表示。

       “儘管對於中秋起源的傳説存在爭議,但月餅卻是大江南北公認的中秋節的共同標誌之一。”一位民俗學者認為,月餅本身就是中秋節“非遺”文化的組成部分,在保證品質的基礎上,借助“非遺”文化推銷月餅,可謂相得益彰。

       節日延續文化傳承

       “僅僅吃月餅不能代表中秋節的全部,還應該重視中秋節文化的傳承。”南京大學教授、民俗學家陳競向記者表示,中秋節自古以來包含著許多豐富而深厚的文化內容,繼承和發揚中秋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對於弘揚中華文化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006年5月,中秋節與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一起,被列入國務院公佈的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中秋節的歷史由來已久,據介紹,中國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關於“中秋”的記載。而且嫦娥奔月等有關中秋節的神話傳説也是膾炙人口、流傳廣泛。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節日習俗的演化,中秋節嚴肅的帝王祭祀演變成了民間輕鬆的歡娛。圍繞中秋賞月主題,詩詞歌賦、舞蹈曲藝、民間戲劇等也豐富多采,至今我國各地尚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之類的古跡。

       “傳承中秋文化,更要注重發掘其中的深刻內涵。”中國民俗語言學會會長曲彥斌表示。在古代,團圓、祭天、祈求豐收、寄託對未來生活的美好希望是中秋的主題,時至今日,人們在走親訪友、歡聚暢談中,更多地將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以良好的民族精神來建設和諧社會作為中秋的主題。“中秋節是一個回憶與團圓的日子,也是表達對來年美好願景的日子。”著名作家蘇叔陽認為,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産,中秋文化更多的體現的是一種民族精神,體現著民族文化的基因。

       中秋月圓之際,也成為民族文化的“嘉年華”。除了中央電視臺一年一度的中秋晚會,國家大劇院、北京音樂廳等各大文化場所還為節日的人們獻上了一台臺民族風格濃郁的演出。《春江花月夜》、《二泉映月》、《梁山伯與祝英臺》等曲目,無不表達著自古至今人們對民族精神的寄託。曲目中有一首影片《啊!搖籃》的插曲,講述的是在抗戰時期的艱苦歲月裏,延安保育院的孩子們在窯洞裏學做月餅的情形。稚嫩的童聲使今天的人們感慨萬千: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無論是戰爭還是和平,都無法阻擋人們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感情的寄託,正如孩子們所唱的:八月十五月兒明呀,爺爺為我打月餅,月餅圓圓甜又香呀,一塊月餅一片情!

責任編輯:鄧莫南

熱詞:

  • 中秋節
  • 月餅
  • 非物質文化遺産
  • 文化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