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美術市場 >

A貨變B貨 翡翠鑒定標準之殤

發佈時間:2011年09月07日 13:40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新華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2011年4月,某家媒體報道了這樣一個事例:有一位陳女士在一家玉器商店買下一隻翡翠手鐲,買前還特意請一家國家級寶玉石檢測權威機構做出等級鑒定,結論為A貨。三年後,陳女士將手鐲拿到一家珠寶店寄售,不料珠寶店委託同一家檢測中心重新鑒定後,結論是 B貨,陳女士因而將該檢測中心告上法院。

  A貨為何能變B貨?這篇文章引起了中國收藏家協會玉器收藏委員會主任姚政的關注,因為這樣的事,在他週遭一些喜愛翡翠、收藏翡翠的朋友身上也時有發生。當姚政將這一現象與唐山的收藏家焦先生交流時,焦先生就表示“您的一番話打開了我的一個心結”。事情是這樣的,焦先生買了一塊翡翠作為禮物送給女兒,經鑒定為A貨。過了一段時間後,他的女兒將這塊翡翠再度拿去鑒定,結論竟然是B貨。女兒心情很不爽,覺得父親買了塊B貨糊弄她。焦先生感到既奇怪又委屈,還引起了父女之間的誤解。

  姚先生説:“這樣的事情在我的身邊是比較常見的,現代的翡翠如此,清代的古董翡翠更不用説,經檢測幾乎都是B貨,焦先生的經歷並不是個案。”

  受沁之罪

  究其真相,姚政認為,引發A貨變B貨的最直接原因在於“受沁”。部分翡翠在汗液、化粧品或土壤中的酸性物質長期接觸、滲透下,會産生表面結構的“侵蝕”,從而顯示出類似B貨的表面結構特徵,雖然翡翠的成分並未發生變化,但如經驗不足和訓練不夠的人在測試不充分的情況下,也極容易將其誤判為B貨。

  前不久,在《廣州日報》記者對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兩位專家的採訪中,我們似乎能夠看出翡翠鑒定更深的隱憂。

  據專家介紹,天然翡翠經過雕刻、加工,最後一般經過一道燉蠟工藝。燉蠟包括上蠟和浸蠟,是被業界允許的翡翠優化處理方式。上蠟是把質地較為緊密的翡翠成品浸泡在熔化的石蠟之中,保持一段時間,使石蠟沿翡翠表面上的各種空隙浸入,這樣可將翡翠表面的小凹坑、小孔隙填平,使翡翠表面光澤和透明度得到增強;浸蠟是將原本質地比較疏鬆或使用弱酸進行過表面處理的翡翠成品浸泡在熔化的石蠟之中,保持一段時間,使石蠟沿翡翠表面上的各種空隙浸入。浸入石蠟較多的翡翠隨著時間的推移,其中的蠟會産生老化而産生白花,導致翡翠的透明度變差,這時可通過重新上蠟恢復光澤。

  然而,燉蠟工藝用到的蟲蠟(又稱川蠟)或白蠟同B貨翡翠所用的環氧樹脂從成分上説都是有機高分子。如何在儀器鑒定時將之加以區分是整個鑒定過程的關鍵,“因為兩者都是有機高分子,紅外譜圖非常類似,所以紅外光譜儀的分辨率難以保證對於兩者進行有效區分。此時,即使是有紅外光譜儀的商業鑒定機構也是無能為力的。在翡翠飾品中檢測到有機高分子,通常是B貨處理翡翠的證據,也成了造就翡翠A貨變B貨的重要原因。”

  姚政認為翡翠鑒定的問題有三點:其一,燉蠟的“優化”過程本身與不夠精密的檢測儀器之間的固有矛盾。其二,檢測人員素質不夠專業。其三,教科書關於“有機高分子”的絕對言論産生的誤導。

  標準之殤

  姚政透過清代翡翠受沁而由A貨變B貨的原因,看到了現行《珠寶玉石國家標準》的缺口。現行的標準主要是約定現代市場上的珠寶首飾産品的,而對古代玉器的考慮比較少。姚政認為,上過蠟的現代翡翠即使是A貨,也遠不及清代的古董翡翠原汁原味,然而“老東西的包漿卻成了它們‘慘遭降級’的原因”,其實“泛著亞光的清代翡翠不需要上蠟,越戴越好看。而上了蠟的翡翠則有可能日漸老化而黯然失色。”

  AB貨之分,本是為了區別出更好的、更天然的翡翠,但時而出現的A貨、B貨真假難辨的現象卻為翡翠收藏蒙上了陰影。“如果取消B貨,好的翡翠不再有AB貨之分,只看色、質,只有好與不好的區別,是不是可以讓好翡翠、老翡翠有了重新揚眉吐氣的機會了呢?”這些日子,姚政總是在思忖。如同是玉器的鑒定標準,一塊好的古玉,並不會因為受沁而被人菲薄,包漿也並不會影響它的品質與色彩。這樣對受了“沁”的翡翠來説,是不是更公平一些呢?

  姚政關於翡翠A貨能夠變成B貨的擔憂如果是事實,這將會牽動很多人的神經,畢竟翡翠已成為非常普及的高檔飾品。

責任編輯:郭諭

熱詞:

  • 藝術臺
  • 藝術品市場動態
  • 翡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