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賞析 >

感受雲南苗寨精美織染工藝

發佈時間:2011年09月05日 15:39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中新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距馬龍縣城80余公里偏僻的苗家村寨,這裡群山環繞,共有60戶240多人的古老村莊,一個個苗家婦女仍然忙碌地傳承著祖先的紡線、織布、蠟染手工技藝,那一聲聲古老悠揚的“嘰哩咕嚕,嘰哩咕嚕”織染的聲音,就像一曲來自遠古的歌謠。苗族織染手工技藝分別於2004年和2006年申報成為省、市兩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我們來到傳承手工織染技藝已60年的張美蘭家,她今年68歲,正坐在家中那架黑漆油亮的織布機上,不停地忙著拉線、排線,用梭刀編織。她熱情地告訴我們,她們學習手工織染服飾技藝是苗家婦女一生中的大事,女孩從八九歲開始就跟著母親學習織布和蠟染,或者拜師學藝。所以,苗族姑娘從小就練就一雙能織會染的巧手。在手工織染中,要求對每一道工序都做到精益求精把握準確無誤,且巧妙嫻熟。首先,在織布的原材料火麻的種植上,每年開春,她們就選地播種,到秋天收割。當火麻長大成熟了,她們就撕剝下一張張麻皮,放在大鍋的清水裏煮熟後,又放入到木柴炭灰水中浸泡搓洗,搓洗後的一條條麻皮,潔白無瑕。再將一條條銀白色的麻皮放到紡車架上,搓捻紡成一根根均勻細長牢實的麻線。再把麻線挽成一個個線團,拿到這架古老的木頭製作的織布機上編織。

       張美蘭説她們編織出的布匹線角緊密,布面平實光滑,跟機制的幾乎沒什麼兩樣。織好的一塊塊白色布匹,她們還要親手染成自己喜歡的五顏六色的布料。她們上色的染料是來自大山裏的樹木草葉。黃色是她們採用山中的東瓜樹和一些野草植物的汁水;藍色是她們採用山裏常年生長的青藍樹葉和其它野蘭花之類植物的汁水。她們把天然的染料汁水取回來,用土鍋火熬勺兌冷卻後,把織好的布匹放進去浸泡五六天后,撈出來後晾幹即可。這時,張美蘭放下手中編織,從樓上抱下一大塊染上色的藍布,笑聲爽朗地對我們説,她們親手染出的布匹經久耐用,清洗不會變色,藍的布藍得光澤透明,黃的黃得光彩奪目。

       在我們意猶未盡在村莊裏轉溜的時候,陪同我們的村民小組組長張興科高興地説,苗家手工紡織出來的布匹染成黃色和藍色後,就進行手工蠟染和扎染技藝,一般她們常用的是蠟染。蠟染的原料是用山裏野蜜蜂做成的蜂盤裏的蜂蠟,把野蜂蠟裝進土罐放在栗炭溫火上加熱,蠟染時不能讓蠟冷卻凝固,不然蠟染出來的布質量就不好。

       在灑滿陽光的一家院落裏,我們看到頭髮銀白已有76歲的羅才秀老人,她坐在院子中,手緊握蠟筆,在火盆邊,一手拉住彩布,一手精確地把一筆筆蠟點染上彩布。她熱情地把我們請進家,在她家裏我們看到了她蠟染的一塊塊布匹,絢爛多彩,有五彩的雲朵,展翅飛翔的雄鷹,五穀豐登的玉米和谷穗等等,栩栩如生。羅才秀老人淡然地説,她們苗家祖傳下來的手工織染服飾技藝,從下地種麻到織染成衣,前後十七八道工序,整整需要一年的時間。我們為之震撼。

       我們見到了性格開朗直爽的韓翠芬,她舒心地笑著説,她的女兒張含娟已經手工織染了一套她的婚服,等結婚時穿,她叫張含娟穿出來給我們瞧瞧。不多會,張含娟小姑娘穿起了一套嶄新漂亮的婚服呈現給我們,我們眼前一亮,婷婷玉立的張含娟一身手工織染的花飾、彩圖、銀飾、響鈴,絢麗多彩,美若花仙子降臨人間。曲靖市文化館的竇永祥觸景生情,萬分感慨地説,她們苗族女子手工織染的服飾象徵著苗族婦女的童年、愛情與夢想,她們用一針一線縫製出的精美服飾,無不滲透著古老的優秀民族文化。竇永祥詩意大發,吟詩讚頌:“彩虹霓裳皆左右,不是花來就是仙。”

       張興科組長欣慰地説,近年來各級黨委、政府從資金和政策上扶持苗族織染手工技藝,苗族織染的服飾逐漸産生了較好的市場經濟。一塊寬1米長2米的彩布,收藏價格到1600元左右,一套精美的手工蠟染服飾,市場價可賣到2000元左右。

       苗家兒女一如既往地把自己的愛好和想象在手工織染的衣裙上繡出各種圖案,把祖先遺留下的古老的服飾文化融入其中,使其成為了苗族文化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説是苗族千百年來遷徒的歷史縮影。省、市文化學者一致認為這是:“一部活的史記”。

責任編輯:張筱曼

熱詞:

  • 雲南
  • 苗寨
  • 織染
  • 藝術臺
  • 中國網絡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