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上週六是農曆七月初七,也就是中國傳統的“七夕”節,記者當天走訪了濱江道、小白樓、萬達廣場等商圈,“七夕”兩個字都印在廣告牌的顯著位置,商場大打“七夕”牌,推出了購物打折,情侶裝優惠等一系列活動,以此來刺激消費。此外,飯店餐廳、KTV歌廳、婚慶公司、花店、汽車4S店、家電賣場都貼上了“七夕”標簽,試圖讓消費者大掏錢包。“現在先在濱江道購物,下午去小白樓看場音樂會,晚上去萬達廣場看個電影。” 一對情侶正商量著一天行程。
純商業街區至少還貼上了“七夕”的標簽,但文化商圈則顯得比較“啞火”。記者在古文化街走訪中發現,有關“七夕”的節日文化營銷較少。“我們本來以為古文化街上會有一些關於‘七夕’的活動,沒想到轉了一圈兒什麼都沒看到,甚至連‘七夕’兩個字都沒看到。”來此逛街的一對情侶對記者説。隨後記者又採訪了數對情侶,他們都表達了類似觀點。對此,一位店主無奈地表示,古文化街沒有像春節時那樣組織統一的活動,而像“七夕”這種傳統節日,單靠一兩個商家是不能烘托出節日氛圍的,只有形成規模形成氣場,才能構建節日市場的文化氛圍。
據民俗專家介紹,“七夕”來源於神話故事,牛郎和織女只能在每年農曆七月初七在鵲橋相會,節日習俗包括乞巧、曬書、曬衣、拜月、聽悄悄話、儲水等,早在2006年就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但“七夕”作為傳統的文化資源,由於近幾年對其內涵挖掘不夠,導致“七夕”變成一個貼著愛情標簽的“商業噱頭”,而文化産業商家也沒有找到開發經營的好辦法。
“只將‘七夕’包裝為中國的情人節,不能完全承載這個非物質文化遺産所包含的文化元素,很多人也沒有完全理解其文化內涵。”清華大學傳播學院研究員李唯梁表示,以傳統節日為代表的民俗文化,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歷史積澱,是一筆寶貴財富,節日經濟不能只貼個“七夕”的標簽,搞點打折促銷就算過節,還要充分挖掘節日的文化內涵,這樣不僅有利於繁榮商業,更有助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