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賞析 >

石城燈彩奇葩重放光彩 圖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05日 13:11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光明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絢麗多姿的石城燈彩已傳承千餘年

    江西省石城縣石城燈彩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石城燈會習俗起源於唐末宋初,至今已有千餘年歷史,是客家地區傳統的民間習俗,集燈具、音樂、舞蹈、美術、剪紙、竹木工藝于一體。燈彩品種繁多,常見的有龍燈、蛇燈、蚌殼燈、茶籃燈、荷花燈等幾十種,其神、魂、韻、藝、燈、曲、歌、飾、樂各有特色。

活躍在石城縣鄉村中的石城燈彩

    傳統的石城民間燈彩活動,一般從正月初一開始,到元宵節結束,群眾自發的燈彩表演隊一齣現,立即被人們圍成裏三層外三層,熱鬧極了。石城燈彩在清代以前很繁榮,解放以來也歷經輝煌,老百姓傳唱的歌謠對石城燈彩有生動的描述:“解放前自娛自樂,五十年代上舞臺,六十年代上銀幕,七十年代上熒屏,八十年代上北京。”

    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石城燈彩的傳統和特色也受到現代生活的影響。上世紀九十年代末,石城燈彩與流行文化拉開了激烈碰撞的序幕。受打工熱潮的影響,石城縣大多數年輕人外出務工,燈彩老藝人缺乏對流行文化的研究,燈彩的表演形式、內容沒有創新。而隨著電影、電視、網絡等新興媒體逐漸興起,讓群眾有了更多的業餘生活選擇,特別是受流行音樂、快餐文化影響比較大的年輕人,逐漸降低了對石城燈彩的興趣,導致石城燈彩的受眾大大下降,甚至面臨後繼無人尷尬。

    在困境面前,如何讓石城燈彩這一民間藝術奇葩重放光彩?石城縣開始了探索之路。石城燈彩來自民間,紮根民間,寫的是鄉土戲,演的是鄉下人,唱的是鄉情歌,樂的是老百姓。石城燈彩的最大特色就在於“鄉土味”。基於這一認識,石城縣多次邀請省、市專家對燈彩表演的劇目、服裝、樂器等進行深入的研究和創新:在唱詞上,推廣茶腔、燈腔、雜調等多種音樂素材,採用獨唱、對唱、輪唱、重唱、合唱、伴唱等形式;表演方法上,多編排獨舞、雙人舞、群舞等,達到戲中有舞、舞中有戲的效果;樂器使用上,重點用好鑼鼓、嗩吶等民間樂器,同時適當加入打擊樂;造型上,既有通過描摹細膩的圖案和誇張的裝飾體現,也有能分能合、能大能小的燈具組合變化……現在的石城燈彩節目,既保持了濃濃的客家特色,又賦予了強烈的現代氣息,老少皆宜,迅速走俏鄉村,成了群眾業餘生活的最愛。

    石城燈彩在城鄉重放光彩後,石城縣順勢而動,著力打好燈彩文化牌。縣里加大宣傳力度,製作了一批宣傳燈彩的旅遊折頁、手提袋、明信片等宣傳品;在國道、高速公路口和旅遊景點立起了醒目的宣傳牌;在長途客車、出租車的車身上噴印燈彩宣傳畫,增強了燈彩的魅力。2008年6月,石城燈彩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借助這一契機,石城縣向各單位、各鄉鎮倡議,在單位機關建立業餘燈彩隊,示範帶動民間燈彩隊伍建設。而後,舉行了全縣首屆燈彩匯演。2010年的贛州市第四屆暨石城縣首屆生態旅遊文化節,石城燈彩又唱起了主角,燈彩藝術節、燈彩踩街、燈彩展覽讓遊客大開眼界。2010年9月22日晚,石城燈彩節目《龍騰鼓歡》作為江西省唯一一個選送參加第八屆中國民間藝術節的節目,一舉奪得民間廣場歌舞展演金獎。

    石城燈彩,流光溢彩,重放光輝。石城縣欣喜之餘意識到,石城燈彩依然面臨著傳承和發展難題。為破解難題,石城縣宣傳、文化部門聚集全縣燈彩藝術人才展開了系統的調研和整理工作,編撰了《石城燈彩》一書,對各種燈會的發展淵源、保護價值、燈具製作技藝、燈歌燈調等資料進行了全面的介紹。同時,在全縣公開評選出一批燈彩技藝傳承人,通過傳承人培養了一批專業燈具製作、燈會表演和節目創編人員,並定期舉行座談會,商討燈彩發展的對策和路子。

    與此同時,石城縣做好石城燈彩的普及工作,大力開展石城燈彩進社區、進校園“雙進”活動。縣裏依託農村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安排縣燈彩藝術團的專業人士深入農村,開展燈彩文化講座,把表演技藝傳給農民;並將燈彩表演作為送戲下鄉的主打戲,每年編排大量新劇目送入鄉村,讓群眾受到燈彩文化的熏陶。在燈彩進校園活動中,石城縣把石城燈彩列入中小學課程,每個學校都成立了藝術小組,把每週三下午的課外活動時間定為燈彩學習課,組織燈彩興趣班的學生進行燈彩強化訓練,讓學生通過光盤、錄像、網絡等媒體欣賞燈彩優秀節目,感受燈彩藝術的文化底蘊,使學生成為了傳播燈彩文化、傳揚燈彩技藝的生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