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賞析 >

甘肅民間百年銅鋁翻砂鑄造手工藝後繼乏人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03日 13:43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中新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隨著持續升溫的外出務工熱和相較于工業産品“物美價廉”的優勢,在甘肅岷縣清水鄉清水村,當地具有數百年曆史的銅鋁翻砂鑄造工藝在日益凸顯的産銷矛盾中陷入後繼乏人的窘境。目前,該項手工藝的傳承者年齡最大的已過花甲,最小的也已接近“不惑”。

    “這項工藝最大的價值就在於純手工操作,但這也是制約其傳承下去的一大瓶頸”,該村已從事這項工藝30餘年的何道海一邊目不轉睛的對著新制的翻砂模具雕刻圖案,一邊介紹説,“從學習到掌握這項手藝,有天賦的人也至少得三年時間,而且要進行大量技術實踐。”


  作為銅鋁翻砂鑄造工藝最重要的環節,翻砂模具的製作由紅膠土、細顆粒砂、木炭水三種原料組成。模具的裏層當地人稱作瓤子,外層稱皮子,加工用轉輪與陶輪相倣,按程序先做裏子,再做皮子,然後在裏子上刮出所鑄器物的厚度,再在皮子上雕刻圖案。圖案雕好後用木炭水涮光,晾幹後備用。最後,在院子裏挖一個大坑,將做好的模具合好後放在坑裏,填土夯實,並預留好澆鑄口,通氣孔,然後進行澆鑄。

    何道海説,模具皮子、裏子的配方、原料的乾濕以及圖案何時雕刻、木炭水如何涮光、器物澆鑄厚度的掌握等全得憑自己的悟性和感覺,只可意會,別人説出的理論完全不能照搬,即使搬上也不好運用。“如此,每一件模具才能被賦予靈性,就像是‘活如其人’”,他稱。

    記者看到,何道海家的院子裏除擺放著數十個大小不一且表面圖案各異的翻砂模具外,風匣、石磨、熔爐等這些早已淡出人們視野的傳統手工藝製作工具令人眼前為之一亮。而在他家窗臺上,一塊由中國貿易部頒發的“中華老字號”牌匾已經褪色不少。

    “現在生活條件好了,掙錢路子也寬了,相較于這種又臟又累的手藝活,年輕人更願意外出務工。加之原材料越來越難找,不少手工藝産品正逐漸被工業産品代替”,51歲的何道海苦笑著説,就連自己兒子也不願意繼承自己的手藝,不知道如何將祖輩們的手藝繼續傳下去。

    甘肅岷縣博物館館長季緒才日前記者採訪時表示,清水銅鋁鑄造産品包括大鍋、火盆、大鐘、香爐等,作為其中最具典型的製品,銅大鍋大部都銷往青海、西藏、四川和貴州等少數民族地區。“特別是藏族牧民對銅大鍋更是鍾愛有加,一般都裝上酥油、炒麵等日常用品,並放在家裏最顯要的位置,這不僅是精美的裝飾品,而且是財富與家境的象徵。”他説。

    “清水銅鋁翻砂鑄造不僅工藝過程複雜,而且全部手工操作,工藝的傳承以師傅帶徒弟,口傳心授的方式代代相傳,工藝起源最早可追溯至明代洪武年間。”季緒才表示,與鼎盛時期相比,如今的清水銅鋁鑄造遠不如前。

    “作為一項古老手工技藝,銅鋁翻砂鑄造需要開發製作工藝複雜的藝術精品,以增加産品的附加值,並進行産品註冊與包裝,使其朝著工藝美術製品的方向發展,這門傳統的手工藝才可以以新的活力傳承下去。”他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