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12日 15:22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新華網
起源於唐朝的浙江仙居“針刺無骨花燈”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與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産一樣,“針刺無骨花燈”面臨著學徒越來越少、目前僅有4人,無法市場化,缺乏資金保障等傳承困境。
與傳統花燈不同,“針刺無骨花燈”沒有骨架,全用繡花針刺成各種花紋的紙片粘貼而成,有鑽石、繡球、荔枝等多種造型。點燃後燈體看上去似帛非帛、似紗非紗,非常精美。
仙居“針刺無骨花燈”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後,被中國藝術研究院收藏,並多次赴香港、澳門、美國展出,被譽為“中華第一燈”“東方神燈”。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仙居“針刺無骨花燈”研究所所長李湘滿日前向記者介紹説:“無骨花燈起源於唐朝,所以當地的老百姓叫它‘唐燈’。我發現這盞燈是1983年,當時已經失傳50多年了。”
李湘滿無意中從一位老人口中得知失傳的無骨花燈後,便踏上了搶救這門古老技藝之路。28年來,他走遍了仙居的每一個村落,尋找知道花燈製作工藝的每一個老人。目前已經搶救整理出27個品種、52個分支品種。
“針刺無骨花燈”完全依賴手藝人的純手工製作,一盞20厘米見方規格的燈就需要一個手藝人加班加點10多天才能完成。無骨花燈目前沒有面向市場銷售,僅在展覽後賣過一小部分,每盞燈價格均在2000元左右。
無法市場化、缺乏資金保障、招不到學徒,每個手藝人月收入僅有700元,讓這門好不容易被搶救回來的傳統工藝再度面臨失傳的困境。李湘滿自1986年開始招徒弟,100多個徒弟中如今只剩下了4人。
李湘滿説,當時招收學徒,先招收了一批比較有閒暇時間的老年人,但發現他們都學不好。“製作無骨花燈需要繪畫基礎和幾何基礎,能學好的一般是有知識有文化的年輕人,但他們都不願意來。”
李湘滿的徒弟劉紅娟已經跟著他學習了十多年。她告訴記者:“‘針刺無骨花燈’面臨的困境主要是資金不足,資金不足就招不到學員。”劉紅娟表示,這麼多年自己能堅持下來,得益於自己當司機的丈夫的大力支持。
如今已經68歲的李湘滿生活極其簡樸,從來捨不得買新衣服,一雙50元的皮鞋就穿好幾年。他把自己多年的積蓄10多萬元都投入到了無骨花燈上。
李湘滿説,希望能再搶救一些品種,多為後人製作、保存些樣品。即使他不在了,也不至於再次讓這種技藝失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