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07日 14:30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光明日報
發源於浙江省松陽縣的“松陽高腔”是被戲曲界譽為“戲曲活化石”的瑰寶,從元末明初發端,綿延不斷傳承至今,是浙江省目前尚存的高腔劇種中唯一能夠完整演出的古老劇種。雖然它已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但其傳承發展之路依然艱難漫長,需要各方有識之士的積極參與和扶持。
松陽高腔的傳承境況堪憂
從傳承人看,前輩年高,後繼乏人。松陽高腔藝人年齡老化,年輕人又不熱衷於這一古老的藝術,因此形成了青黃不接的局面,松陽高腔這種口傳身授的傳承方式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幾位健在的高腔老藝人,年齡最大的已83歲,最小的也近70歲,年輕的演員平均年齡也已在40歲上下,今尚能從事演出的也只剩10來人而已。雖然松陽高腔的傳承藝人吳關群、吳發仲、吳永清等人都有帶徒傳授技藝的想法,但由於生計,他們既無時間也無精力。演員們都分散在各個自然村落,他們既是演員,更是勞動者,繁重的勞動使他們很難在演戲上花更多的精力,一年當中也只是在春節期間或麗水松陽文化節期間有幾場固定的演出,其他時間則都得外出打工謀生。
在資源儲備方面,則是裝備陳舊、資金短缺。今年79歲的周安劇團團長吳大水説:“要把戲班裏20多個人拉出去開演,要花很大的精力不説,開銷也要一大筆。但如果再不出去演,松陽高腔就會在眼下的這一代人手裏失傳。松陽高腔歷來靠藝人‘口吐’相傳,由於年代久遠,原有的30多部劇本現在僅剩下20來部,有許多都已失傳。趁現在幾位老藝人還在,還能在戲路上給年輕人一些指點,若再過個三五年就很難説了。”吳大水説:“我們演出的行頭依舊比較落後,我們劇團現在用的一些道具,有一部分甚至還是民國時期置辦的,些行頭歷經幾十年風雨的侵蝕,均已破舊不堪,一件莽袍就得好幾百元,,而一個劇團備齊10套莽袍並不算多呀。”41歲的旦角演員洪永驕談起這些時頗有感觸。她説自己進劇團後僅有的幾次演出,記憶最深的一次是在1998年,省裏在溫嶺舉辦“稀有劇種”演出會,她和吳關妹等5名演員參演,上了一個摺子戲,叫《真陳十四夫人》。他們來到溫嶺後才發現在所有來參演的劇團中,他們的裝束是最“土”的,特別是幾個男演員,身上穿的衣服既破舊又不合身,,腳上的解放鞋還沾著泥土,只好將就著登上了舞臺。
從發展環境看,現在的狀況是生存環境差、演員素質低。松陽高腔一直以來只流傳于鄉間村落,現在僅存的兩個高腔劇團,都還在其發源地松陽縣玉岩鎮的白沙崗村和周安村。海拔800多米的周安村,離玉岩鎮還有十幾公里,沒有公路,只有一條蜿蜒而進的機耕路,自然條件十分差。從周安村再往山裏去的白沙崗村則更是人跡罕至。松陽高腔就在這樣兩個偏遠的山村代代相傳。松陽高腔的傳承方式是原始的、家族式的口傳身授,演員一般都是其家庭成員,文化程度小學的居多,初中程度以上的已很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