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資訊 >

孔子之後關公像該不該立?網友熱議立大劇院門口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17日 10:30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北京晨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繼孔子像落戶天安門廣場東側之後,網民們開始熱議為關公立像,並稱應放置在西邊國家大劇院的門口。

  關公,國人崇拜了上千年的偶像,因其忠義孝勇,被尊為“武聖人”,與孔子遙遙相對,在我們民族文化心理中,佔有重要位置。如今,“文聖人”再立,則“武聖人”何時回歸,自然引人關注。

  然而,與孔子不同的是,關公一無著述,二無學説,在很長一段時期,他是作為統治工具加以利用的,在封建時代,一方面他受到皇家、貴族的尊崇,另一方面,也是黑社會、流氓組織的偶像,這樣的關公,真能適應時代需求?他形象中包含的那些負面因素,怎麼剔除?

  值得思考的是,在現代化的過程中,我們一度將關公崇拜貶得一錢不值,如今為了現實需要,又將他抬出來重續香火,總是用這種功利主義的眼光來復興傳統,而非發自內心的尊重,是否會對我們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帶來新的傷害?

  【從“官俗”到民俗】

  歷史上,關公崇拜影響很大。據1928年統計,當時北京共有267座關帝廟,佔全部廟宇的16%。今天人們熟悉的“紅廟”,就是關帝廟,因塑像上關羽騎紅馬,故有此名。

  關公是人為樹起來的偶像,被認為是忠義孝勇的代表,封建統治者倡導這些他們自己並不具備的品格,完全是出於統治的需要。這就難免誇大關公的優點,掩蓋其弱點。

  事實上,關公並非常勝將軍,據當代學者研究,他也有工於心計、為自己打小算盤的一面,但這些都被官方刻意忽略了。

  關公信仰之所以深入人心,因統治者巧妙地把關公與人們生産、生活實踐結合起來,比如老北京有“旱不過五月十三”的説法,這天是關公耍大刀的日子,龍王恐懼,必然降雨。過去生意人也拜關公,以示誠信。正是因為契合了民俗發展的客觀規律,故關公崇拜從“官俗”最終演變成了民俗。

  【重立關公像太突兀】

  關公崇拜源遠流長,但立像需謹慎,因為如何讓傳統服務當代,在學術層面,這是個尚未得到解決的命題。

  比如關公的忠,是下級對上級的無條件服從,不符合現代社會的價值觀。在今天,我們倡導人人平等,職位不同是社會分工的結果,領導和下屬並無高低尊卑的差別。現代社會的基礎是科學與民主,就是要充分尊重個人權利,那種不顧個體感受的“和”,以及沒有現實基礎的“誠”,背離了“以人為本”的標尺,不應提倡。

  關公像可以立,但應在大家都認可的前提下,如解決不了他與現代倫理相衝突的問題,就會顯得很突兀。人們難免會質疑:難道在今天,依然要提倡三綱五常?依然要回歸君君臣臣那一套?不把這些想清楚,甚至腦子裏都不想這些事,很可能帶來認識上的混亂。

  對於傳統,應有文化反思,該弘揚什麼,該剔除什麼,與當下的結合點在哪?對此,不應囫圇吞棗、大而化之。此外,就算立關公像,也不應在國家大劇院前面,在娛樂場所中擺放政治人物,不太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