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賞析 >

代表委員建議以長效機制推動地方戲曲藝術振興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11日 12:28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中國文化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溫家寶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扶持公益性文化事業,加強文化遺産保護、利用和傳承。”就地方傳統戲曲的保護傳承而言,目前依然面臨著經費不足、人才短缺、市場萎縮等問題,地方戲曲傳承與保護須加大力度。 
 
  地方戲曲保護形勢嚴峻

  “文化遺産保護在‘十一五’時期取得了較好發展,但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十二五’時期文化遺産的工作任務更重了,面臨的新情況新任務也很多,尤其是在地方戲曲的保護、傳承和發展方面。”全國政協委員、著名評書藝術家劉蘭芳説。

  全國人大代表、京劇表演藝術家宋昌林也表示,地方戲曲反映了一個地區文化發展的歷史和當地群眾的審美情趣,應該讓這些民族文化傳承下去。“地方戲曲院團投入不足、設備陳舊、演出市場萎縮、人才隊伍青黃不接、劇種數量不斷減少,這應引起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宋昌林説。

  據調查,山東境內流行的戲曲劇種曾達39個,“文革”結束後全省還有28個。目前山東省存留地方戲曲劇種24個,其中有專業藝術院團的地方戲曲劇種14個,已列入國家級或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但沒有專業劇團的10個。藍關戲、東路梆子等5個劇種沒有傳承人,大部分地方戲已成為瀕危劇種。

  要既重傳承又重保護

  山東省文化廳廳長亢清泉認為,建立人才培養機制、積蓄後備人才力量、健全劇目創作機制、豐富演出資源及建立普及推廣機制、培育受眾群體等都是地方戲曲持續發展需要破解的難題。各級政府部門應宏觀調控社會各界的有生力量,調撥相應經費,建立健全保護機制和管理體制;充分發揮專家學者的作用是地方戲得到有效性保護的重要保障;還要保護地方戲曲優秀傳人。

  全國政協委員、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于魁智説,建議國家對民族文化藝術的財政投入更多一些,確保藝術家的創作不受經費影響,多出精品;希望主流媒體對嚴肅的、民族的、傳統的藝術家、藝術人才和經典作品擴大宣傳,為年輕的藝術人才搭建平臺,讓真正的經典作品廣為流傳。

  “地方戲曲的保護、傳承與發展應教學和科研相結合。”全國人大代表、西安音樂學院院長趙季平表示,這是一項特殊的工作,政策性強、專業性強,對理論與實踐的要求很高,需要具備與一般戲曲人才不同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現有的戲曲教育若不做出相應調整,是無法適應這個挑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