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賞析 >

吉林日報:關於京劇列入“非遺”引發的思考

發佈時間:2011年02月25日 13:46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吉林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2010年11月6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保護非特質文化遺産委員會第五次會議通過,中國京劇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這種不完全依賴西方價值觀,而在全世界被承認的京劇,其更深遠的意義不僅僅是對京劇未來的發展昭示了光明的前途,而且對於以“國粹”京劇為龍頭的中國戲曲的發展也是莫大的輿論支持。 
 
  據最新統計,中國戲曲已由幾百個劇種銳減至幾十個,真正活躍于舞臺上的也就十幾個。中國戲曲整體上呈江河日下的趨勢。我們也不能説保護措施不利,因為許多劇種也被列入了國家的“非遺”名錄,也有國家級的戲曲理論研討,也有區域性的戲曲調演等等,但仍然不能改善戲曲劇團的生存壓力。真正的保護需要人力、財力的投入。當下,對戲曲劇種的保護、傳承與發展,也僅僅停留在一紙空文上,不僅只有少的可憐的投入,而且一律走市場,一律百分之幾十開資。劇團不景氣,就難以吸引與招攬人才,甚至現有的尖子人才也紛紛改行。全國所有的戲曲學校都改為職業藝術學院,重點招收美術、舞蹈、影視方面的學生,戲曲學科多已不復存在。今後的戲曲將是後繼無人。

  當然,作為“國粹”的京劇日子還比較好過,不僅有中國戲曲學院培養著大量的京劇表導演人才,而且國家對京劇的扶植政策也相對好些。特別是列入“非遺”後,文化部調集了全國36台京劇進京演出,在更深的意義上敦促著各級政府對京劇發展的重視,從根本上解決劇團的生存與發展問題。此前國務院已經有了對重點院團的扶植政策,如果再借助“非遺”的東風,京劇的日子會越來越好。

  國粹就是國粹,京劇的流派、音樂唱腔、端莊優美的表演的確是美輪美奐,審美價值感動了世界,當之無愧地應該得到世界級的褒獎。現在我們經濟發展了,而且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也是光耀世界的,我們有理由為民族的優秀藝術感到自豪,我們也是世界。

  説到底,列入“非遺”的真正目的在於如何傳承與發展,把我們戲曲藝術的發展提高到國家軟實力建設的高度來認識。在戲曲發展的問題上我們常常慨嘆沒有觀眾。原因是什麼?我認為從主觀上來説,從業者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因為戲曲是農耕文化的産物,在廣大農村戲曲的觀眾仍然不在少數。問題是我們專業院團給農村的農民演了多少戲?從客觀原因來説,時下多元的藝術欣賞渠道,使觀眾選擇機會增多,讓他們只鍾情于戲曲是不可能的。眾所週知,在長期的封建社會中,戲曲一直處於文娛的獨尊地位,那時的觀眾無可選擇地擠到戲曲的臺前,爭看生旦淨末丑的誇張有趣的表演。時代發展的今天,從全國專業戲曲院團與票友的活動看,熱愛戲曲的觀眾仍然很多。

  戲曲不很景氣的另外原因是政府的扶植力度不夠。凡是被列入世界“非遺”與國家“非遺”的劇種,國家的扶植政策就應該有別於其它劇種。但這並不等於説,列入“非遺”的戲曲團體只要等靠要就行了。相反,自身必須積極地去爭取觀眾。比如,排演什麼樣的戲政府與觀眾都滿意?爭取市場採取什麼措施?把自己的梧桐樹培育得枝繁葉茂就不愁引不來金鳳凰。市場不是等來的,是創造出來的。從解放生産力的角度看,國家強調文藝團體走市場是正確的。一個只靠國家養,不能吸引觀眾的劇團,註定不是一個好劇團。尤其是現在的青年觀眾,不知戲曲是何物?更不知京劇是國粹。在藝術多元的當下,觀眾需要去培養、去引導。特別要從學生抓起。現在國家在課本仲介紹京劇,這僅僅是一種雨過地皮濕的教育,真正的培養是建立機制式的觀演關係,讓青年觀眾常聽、常看,深入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國戲曲,如此才能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

  京劇的“非遺”完全不同於崑曲,前者是繼承與發展問題,後者只是保護。兩者雖然都是“陽春白雪”,但京劇有廣泛的受眾面。京劇申遺成功後,國家已經出臺了一系列發展措施。文化部除調演36台京劇外,還出臺了獎勵京劇傳承人,京劇資料的收集與整理等系列措施。但今後京劇的發展,人才培養是重中之重。要不惜血本,下大力氣培養劇團的頂尖表演人才,使其成為劇團的招牌與頂梁柱。我們從清末民初京劇的發展歷程看,觀眾主要看的是旦角表演,其次才是老生的表演。所以産生了四大名旦與後來的四小名旦。因此我們就不難理解鬚生變旦的原因啦。實踐也證明,一個劇團沒有一個聲名顯赫的旦角演員,就很難帶動這個劇團的繁榮與發展。另外,為了不後繼乏人,希望各個藝術院校能在政府與教育部門的干預下,恢復戲曲招生計劃,對人才進行系統培養。現在除北京外(因有中國戲劇學院),在全國的地方戲曲劇團很難覓到二三十歲的尖子演員了。因此,我們多麼渴望借京劇申遺成功的機遇,促進全國的戲曲藝術有新的繁榮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