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美術市場 >

木版年畫要站著掙錢(圖)

發佈時間:2011年02月22日 16:51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南方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在廣州大學城的嶺南印象園,馮錦強有間工作室。人們對木版年畫依然懷舊、好奇,但願意嘗試的卻很少,馮錦強有時會打出“兒童試印”的招牌,讓孩子們知道木版年畫是如何印製出來的。


佛山木版年畫是嶺南民俗文化的一朵奇葩,它以濃郁的鄉土氣息和淳樸鮮明的藝術風格,成為珠江三角洲地區家家戶戶年節必備之物,在東南亞及世界各國華人聚居地都有一定的影響,是華南地區年畫産地的代表。

  剛剛結束2011年春節的忙碌,馮錦強和他的團隊已經著手策劃下一年的活動方案。老藝人馮炳棠已經70多高齡,新的設計推廣思路正由兒子馮錦強這個70後年輕人在嘗試。馮錦強一邊經營著自己的進出口公司,一邊嘗試把商業創意和規則嫁接到傳統非遺的復興上。

  “公司不可能永遠補貼年畫,木版年畫要成為佛山非遺中第一個站著掙錢的!”這樣的野心之下,年輕人逐漸把目光放得長遠、思路變得開闊:要讓普通市民重新認識木版年畫,花市“派財神”至少要派上五六年;要製作一幅參與創作者最多、篇幅最大的“佛山清明上河圖”,申報世界吉尼斯紀錄;要與高端商業客人開展個性化合作,傳統與動漫相結合尋找新的設計和創新方向;哪有扶持資源就去哪,響亮的品牌下要“多條腿走路”……

  走下兩扇門 創新初體驗

  在南風古灶十字巷口,馮錦強60多平方米的工作室就設立在這裡。

  進門第一間是他設計的四色臺,這張臺面可以一次性過四件版,極具商業保護意識的他剛剛接到四色臺的專利批准。在他的計劃中,今後這裡將是遊客體驗木版年畫製作的實驗室。

  裏面一間辦公區,明亮的光束從房頂瓦縫中灑進來,這裡簡單擺放著幾臺電腦和桌椅。這裡活躍著最多的客人是來自佛山和廣州大專院校的大學生們,他們成為推動佛山木版年畫研究、推廣和復興的骨幹力量。他們常常坐在這裡的沙發上開會,為木版年畫找創意、想點子。

  木版年畫市場已經中斷了幾十年。1996年,馮錦強寫信給佛山市領導希望獲得政府支持。1998年,父子倆在普君南重建佛山木版年畫作坊,恢復生産。2010年6月,馮錦強的工作室落戶南風古灶。

  “前幾年,不論是資金還是市場開發,木版年畫都很不理想。到了2007、2008年,剛剛開始有了眉目。”中斷多年後重新拾起,佛山木版年畫面對的是沒有製作工人,沒有市場需求的困境。

  “家家戶戶的大門都不再是兩扇門了,木版年畫還能有前途嗎?”很多人有疑問。剛剛起步的各種推廣實驗讓馮氏父子極大地增強了信心:通過花市“派財神”,發現人們其實很樂意接財神回家,而財神也並不僅僅是貼在兩扇門的,也可以接回家中、貼在家裏,可以與整體居家裝飾風格相一致的。這種嘗試還包括:從此前的沒有一張訂單,到逐漸創新做禮品、做精品,木版年畫也開始走進五星級酒店、走進咖啡廳,裝點別樣的家居室內環境。

  “這塊市場已經逐漸可以支撐下來。”馮錦強説,“目前只能説解決基本生活還可以,要解決傳統藝術的傳承和發揚,還很久遠。”他有一個基本的判斷:“沒有市場,沒有經濟,非物質文化遺産很難真正發揚光大。”

  在承擔著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推廣的重任之外,和大學生們在一起,馮錦強這個70後年輕人也喜歡輕鬆搞怪,花市上帶著假發和墨鏡扮劉歡引來喝彩聲。事實上,佛山木版年畫學生聯合會已經初具雛形,力量在不斷壯大,他們的創意産品設計正越來越廣。

  在産品的創新上開發出適合時代審美的禮品、紀念品、精品,著手設計以木版年畫為主題的臺曆、掛曆等系列産品:2010廣州亞運,他們用木版年畫設計卡通形象的火炬手;佛山秋色,他們就設計適合秋色形式錶現的圖案;企業需要,他們將對企業文化的理解注入到木版年畫的表現形式中,逐步打開個性化工藝品的新路。

  今年七八月,他們還準備在廣州、佛山等幾個城市做木版年畫的精品巡迴展。而明年的花市宣傳,他們設想:依靠更多人的力量,佛山木版年畫能否在佛山五區花市和廣州各區花市同時開花?將佛山木版年畫的宣傳和慈善義賣在珠三角同時落地?

  “兒子補貼老子”不會太久年畫最終要自己走路

  “非遺傳承人或者是傳統民間藝人大多是老一代的前輩,非遺發展遇到的困境也是相似的。捫心自問:其中的一部分非遺能不能先站起來,先富起來?!能不能站著把錢掙了?”馮錦強經營著一家進出口公司,他逐漸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木版年畫的推廣發展上。他坦言:越來越多交流展示活動的背後,其實是公司養著主業——— 木版年畫,每年給予木版年畫的補貼達到10萬元。

  事實上,不難發現,在珠三角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以及諸多傳統藝人中,有一個較為普遍的現象是,子承父業的同時,兒子自己開公司、再以副業補貼主業,以幫助傳統藝術渡過艱難的推廣復興期,或者是為老一輩藝人對外的交流展示提供資金支持。對於這樣持續的補貼,馮錦強堅信:“木版年畫的市場很大!它不僅僅是一張紙。佛山木版年畫是個能賺錢的項目。”

  “只要我們的宣傳推廣做到位了,品牌打響了,會有人主動上門找到我們的。”馮錦強的回答很有耐心:在傳統文化重新走市場的過程中,不可能賺快錢,必須認識到這是多贏且長遠的事情。在他的計劃中,公司不可能永遠補貼木版年畫,木版年畫要真正自己走路。眼下就是要踏踏實實策劃好今後兩年的推廣活動方案,尋找贊助資源和合作機會。

  元宵節在廣州香格里拉酒店的演示,吸引了渣打銀行廣州分行、匯豐銀行、澳大利亞貿易委員會等機構負責人的關注,他們在體驗了佛山木版年畫製作、了解了“和合二仙”的深意以後,紛紛表示希望尋找合作機會:將佛山木板年畫與企業文化相融合,製作出獨一無二的個性化文化産品來。

  而現在,馮錦強的電腦裏下載了申報世界吉尼斯紀錄的操作流程和佛山古鎮的研究資料,他和他的團隊正不斷消化,期望做出一幅反映舊日佛山繁華盛景的“佛山的清明上河圖”木版年畫來,強調版面最大、參與人數最多衝擊吉尼斯紀錄。在這個過程中,從雕版到印刷都強調全民的參與,在他們看來,這是人們了解木版年畫的過程,也是宣傳佛山的過程。

  “能給資源就OK!”“哪有資源,就去哪。”馮錦強不斷重復著這句話。懷著“站著掙錢”的期望,他們從一開始就強調,不能僅僅滿足於收藏的層面,而要多條腿走路,最終以開設專賣店的形式實現馮氏木版年畫品牌重新回到市場、回到現代人的生活,顯然,與父輩的使命不同的是,發展到今天,馮錦強和他的團隊要擔負起的是普及、創新、推廣和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