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美術市場 >

多元化時代的國家收藏之難

發佈時間:2011年02月22日 11:00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美術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為迎接辛卯年新春而舉辦的“中國美術館50年捐贈作品大展”,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這不僅讓公眾了解了中國美術館接受社會捐贈的緣起和過程,而且讓公眾了解了國家美術館的基本家底,儘管只是數以萬計收藏中的800余件。

  中國美術館自1961年建館之初,就承擔了替國家收藏美術品的歷史責任。當年由劉峴、江豐、米谷、鄭野夫等人組成的“收購小組”,從最初收購石魯、林風眠和傅抱石各6幅國畫及當代版畫若干幅,歷時50年,至今蔚為大觀。中國美術館收藏的方式主要有購藏和捐贈兩種,也是其他公立美術館獲得藏品的主要方式。因為中國美術館有著“國家收藏”的桂冠,具收藏的便利,能夠得到許多愛國的藝術家和相關人士的響應和支持,即使是購藏也是半買半送,這在計劃經濟和講政治的時代受益良多。所以,中國美術館幾十年來並沒有花費太多的收藏經費,卻有許多重要的收藏。相比較而言,雖然今天的年度和專項收藏費增加了很多,有時候也只能是望作品興嘆,一年中有限的收藏費可能買不到一件作品。比如中國美術館至今沒有徐悲鴻的油畫,可是,拍賣會上屢次出現徐悲鴻的重要作品,然而,國家美術館不可能用幾年的收藏費去買一件作品。所以,捐贈對於國家收藏來説非常重要。

  1995年,中國美術館接受了德國收藏家路德維希捐贈的89套117件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缺少國外藝術品收藏的局面。2005年,劉迅一次性捐贈中國美術館1783件作品。此後,國家的“二十世紀美術作品收藏與研究”計劃,使中國美術館得以平均每年收藏2000件左右的作品。與這種狀況相對應的是,在多元化的今天,“國家”的概念被放大了,各省市的美術館也代表著國家行使著為國家收藏美術品的責任,所以,許多藝術家的捐贈進入到了省市美術館的庫藏之中。而為了吸引美術家的捐贈,各地用建立以美術家個人名字命名的美術館這樣的優惠政策,使集中的“國家收藏”的概念,成為分散的“國家收藏”的現實。比如深圳的“關山月美術館”,北京的“炎黃藝術館”,合肥的“亞明藝術館”和“賴少其藝術館”,吉首大學的“黃永玉藝術館”,以及廣州藝術博物院中的各個美術家的專館,都表現出了這種從集中到分散的“國家收藏”的趨向,形成了各地、各館明裏暗裏爭資源的局面。

  另一方面,伴隨著個體經濟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份額增加,以及經濟實力的壯大,私人藏家近年來通過拍賣會表現出的強勁購買力,將許多在美術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美術品變成與“國家收藏”相並行的“私人收藏”,其中以劉益謙、王薇夫婦為代表的私人收藏的崛起,也影響到“國家收藏”。而對於藝術家來説,“國家收藏”神聖化的概念正日漸減弱,因此,一些重要的作品一直秘藏于美術家的手中,沒有進入中國美術館的理由卻與收藏費的多少沒有直接的關係,如不斷參加各種展覽的劉大為的代表作《晚風》和袁武獲得全國美展金獎的《抗聯組畫》等。顯然,國家收藏在新的時代中遇到了新的問題,其難度的增加是來自於各個方面的競爭的加劇。這一現實的困境不僅出現在中國美術館的面前,也擺在了各省市美術館的面前。而對於省市美術館來説,中國美術館收藏數量的提升,就意味著他們收藏難度的增加。如中國美術館得到了趙望雲家屬捐贈的430件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就影響到陜西省建立長安畫派紀念館的構想,影響到陜西省的“國家收藏”的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