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樂府舞臺 >

中國內地樂壇與格萊美差距:頻繁頒獎為何無權威性

發佈時間:2011年02月17日 13:55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新民晚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每年一度的格萊美頒獎典禮,總是在充滿懸念的氣氛中被主辦方炒得沸沸颺颺。2月15日,儘管國內絕大多數人不會在工作時間關心格萊美頒獎典禮的熱鬧過程,但音樂圈人卻議論熱烈。作曲家安棟對記者説:“國內歌壇各種頒獎活動層出不窮,怎麼不學學格萊美,搞出一個權威一點的來?”

    無法形成風向標

    53屆格萊美頒發了110個獎項,體積之大、數量之多,可稱得上“世界之最”。上音作曲家趙光指出:“格萊美的獎項雖然顧及了古典音樂和世界音樂、跨界音樂等品種,但從頒獎重點和大眾的關注度來看,唱重頭戲的仍然是流行、搖滾、爵士、鄉村等品種。所以,格萊美可以説是美國娛樂市場的風向標。”國內的各類歌壇頒獎活動,品種雖然只局限于擁有最大歌迷群體的流行音樂,但有全國影響力的權威頒獎仍是鳳毛麟角,更談不上有公認的風向標。

    獎項設置很模糊

    曾多次獲格萊美獎和被提名的譚盾告訴記者,格萊美的獎項有嚴謹的指向性,評委是經資質審定的專業人員,入圍、歸類、提名和評獎的審核程序也很科學。錄音師陸曉幸説,他在2001年獲“最佳錄音技術”獎時,填寫格萊美的資格認定、承諾合約等就有好多份,儘管沒去出席,但留聲機獎品也以最快時間寄到了上海。而去年馬友友的唱片獲“最佳古典跨界專輯”,他雖為錄音投入很多心血,但只算參與,與獎無關。據了解,國內的排行榜評獎,大多由電臺主辦,評委多為DJ,聽眾刷票頻頻發生,獎項設置存在很大模糊性。由於把頒獎活動當作節目製作,如果入圍歌手因故缺席,即使眾望所歸也會被剝奪資格,導致每到春天各地排行榜頒獎風起雲涌之時,歌手們不得不推掉演藝和創作,儘量騰出時間趕著領獎。

    頒獎典禮不規範

    評選的隨意性導致獎項缺少權威性,儘管頒獎現場絢麗熱鬧,一旦散場,只給觀眾留下一場演唱會的印象。安棟在分析了近幾屆的格萊美頒獎活動後説,格萊美涌現的新人歌手,大多先以唱片打下基礎,再經格萊美評委們的檢驗後走向演藝市場,所以,他們的唱功非常了得,甚至出現一經格萊美“鍍金”吸納人氣,實力派變成偶像派的現象。而國內的各類頒獎典禮,邀請歌手只看人氣,不講實力,登臺演唱,觀眾不滿的現象經常發生。因此,他建議:國內頒獎活動除了要學學格萊美在舉辦程序上形成規範和科學的機制之外,還要從最基本的舉辦頒獎典禮宗旨做起。只有辦得精彩了,頒獎典禮才會讓更多的觀眾感興趣,就像格萊美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