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美術市場 >

全民收藏 國寶就在身邊?

發佈時間:2011年01月21日 13:09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中國文化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散落在民間的元青花有上萬件?花幾千元就能撿到宋代汝窯的“漏”?在幾乎全民參與收藏的今天,這樣的説辭似乎很常見。真正的收藏家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卻總有人信以為真。難道當今“國寶”真的隨處可見嗎?

  “國寶”處處見

  日前,北京舉行的一次活動吸引了不少收藏愛好者的注意。在這場本是以公益為主題的活動中,居然特設了兩個環節:“國寶評選”與“十大收藏家評選”。當選的收藏家裏,有人收藏了10萬件玉器,有人收藏了4萬件瓷器,更有人統計自己的藏品價值高達34億元。“當選的人隨便一個就有好幾萬件古董珍玩,還自稱每件都是‘國寶’,可哪有這麼多國寶呀?”不少藏家對此感到疑惑。

  而類似的“搭車評選”活動時常可見,據專家介紹,其中的獲獎藏品多數都為後世倣造。在一些活動評選結束後,當選藏品甚至還被貼上了價簽。“説到底很多活動都是為了給藏品‘鍍金’,忽悠不知情者來接手。”一位知情人士透露。

  福建瓷器收藏者林勝傑就曾經為“國寶”付過“學費”。5年前,一件元青花“鬼穀子下山圖”罐在倫敦以天價拍賣後,他收到了一封電子郵件,內容是推銷一件號稱與倫敦上拍的元青花為“姐妹罐”的藏品。發件人説該罐是“祖上傳下來的寶貝,曾經被一次民間鑒寶活動評為‘失落的國寶’,由於家裏有人生病需要錢,不得不忍痛轉手,而且僅售10萬元”,隨後發件人還出具了“鑒定證書”。最終,林勝傑將這件元青花罐收入囊中。“買完以後找權威機構鑒定,專家説這是近代的倣品,連1000元都不值。”林勝傑回憶起往事十分無奈,他也坦承,上當的原因就是抱著“撿漏”的想法與僥倖心理。“我當時還以為,花這麼點錢就可以收藏到被世界著名古董商看上的東西,説出去多有面子啊。”

  “國寶那麼容易就出現在市場上?你隨便從哪個人手裏花上幾千幾萬元就能買到國寶?怎麼可能呢!如果每個人都能收藏國寶,只能説明絕大部分人買到的都是假國寶。”一位業內人士這樣評價現如今“國寶”氾濫的現象。

  與愛國有關?

  借“國寶”的名義斂財只是抓住了有人想投機、想發財的心理,而現在的“國寶忽悠”還開始和愛國主義挂鉤。

  筆者不久前在上海看到,一群自稱是某“國寶保護協會”的人四處散發宣傳冊頁,冊頁上印著許多明碼標價的古玉、古代陶器等。但是明眼人僅看圖,便能看出是粗製濫造的仿製品。而最引人注目的是,宣傳頁上用醒目的大字寫道:“為防止珍貴文物流向海外,請中華兒女一起出力。”

  “這些人就是看準了不懂行而又盲目愛國的人會上鉤。”任亮就是一位受害者。去年,有人向任亮兜售一塊上有黑色飛龍圖形的白色石頭,説這塊石頭是飛龍化石,幾萬年才能形成一塊,是珍貴無比的“國寶”。“擺攤的人説是從博物館中流出來的,若是國內無人買就會銷售給海外藏家。”本著“要把國寶留在國內”的想法,任亮花5000元買下了這塊石頭。“我想把它捐給博物館,結果專家一看,説這就是河溝裏普通的白石頭,有人用化學藥水將圖案複製到石頭表面而已。”任亮説。

  對於這種抱著滿腔愛國熱情、熱衷於阻止“國寶”流失海外的人,中國拍賣行業協會副秘書長王鳳海表示,花大價錢購買文物藝術品本身不是一件壞事,它從客觀上證明了我們國力在增強,老百姓手裏的錢在增加。“當然,這不能等同於愛國,也不值得全民族去效倣、大力宣揚或者倡導。”

  癡迷的 “國寶幫”

  據稱,目前我國文物藝術品收藏者和投資者超過7000萬人,這一數量還在不斷增長,而令人憂心的是,在如此龐大的收藏隊伍中,迷失收藏方向的人也在迅速增加。他們挑選藏品時極其容易被推銷者誇張的説辭吸引,尤其容易相信自己購買的都是“國寶”。

  一位收藏者號稱家藏元青花百餘件,而且件件都是堪比博物館收藏的真品;一位山西收藏者自豪地表示,其收藏了2000平方米的瓷器、1000平方米的書畫、1000平方米的雜項,而且都是珍罕之物;還有一位四川企業家,自稱收藏了上千件三星堆古玉,被專家鑒定全部為贗品後,這位企業家卻斷定專家不識貨……這一類藏家,被不少業內人士稱為“國寶幫”。

  “國寶幫”,特指經常買到贗品,卻仍然堅信自己收藏的是“國寶”的收藏群體。蘇州市收藏家協會會長張正望認為,目前具備“國寶幫”特徵的收藏者確實很多,在一些鑒定活動中,他就時常看到有收藏者帶著“汝窯”“宣德爐”而來。懂行的人一看便知是低倣的新貨,可即使告訴收藏者是贗品,但他們仍然認為自己收藏的是“寶貝”。張正望認為,“國寶幫”中最常見的是一些上了年紀的收藏者,他們購買藏品的途徑和交流渠道都比較有限,因此信息閉塞,十分容易“被忽悠”。

  而另一類常見的“冤大頭”是富有的企業家。一位業內人士介紹,這類收藏者往往財大氣粗,購買藏品時毫不吝惜錢財,他們通常沒時間潛心研究收藏,而只是將收藏作為投資捷徑,因此格外受到制假者的“青睞”。

  心態最關鍵

  “國寶幫”只是一個縮影,他們所代表的是中國更為龐大的、容易受騙上當的收藏群體。盛世收藏論壇版主李衝認為,歸根結底,這樣的情況主要還是因為收藏者心態不對。據某收藏網站統計,現在的收藏大軍中,有超過75%的人表示收藏目的為投資。“他們聽到的全是收藏品幾年增值多少倍、有人花了幾百元買了價值幾十萬的寶貝……興奮點根本不在收藏本身,自然讓騙子有機可乘。”李衝説。

  在李衝看來,現在社會整體氛圍十分浮躁,很多人都以賺錢為目標,本該與研究息息相關的收藏行為變成了投資捷徑,在這樣的情況下,不關心市場的人反而極少吃虧上當。“‘無欲則剛’這句話對收藏同樣適用。”

  “作為投資永遠是有賺有虧,能賺錢的往往是那些眼力好、目光長遠的少數人,而眼力不到的大多數人則免不了要吃虧。所以沒有幾年功力積澱,不要指望能在收藏領域賺錢。收藏者培養健康的收藏觀,要有好的心態收藏,收藏的落腳點並不是金錢,而是一種文化行為。”中國收藏家協會會長閻振堂日前在一次收藏家大會上勸誡道。

  也有專家提出,目前中國文物市場誠信缺失,有一些學者、鑒定師缺乏學術良心,為了追逐經濟利益而利用自己的名氣,協助居心叵測的人作“偽證”,讓一些剛入門的藏家對其深信不疑,從而深陷“國寶迷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