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0年12月29日 10:54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
65.9%的人建議政府加力扶持傳統手工藝
民調顯示99.2%的人喜歡民間傳統手工藝品;但我國52.5%的傳統工美品種陷入瀕危狀態甚至停産
只需要一盞煤氣噴燈,一把鑷子,65歲的邢蘭香就能把半透明的五彩玻璃條拉、抻、點、壓、印、溜,轉瞬變換成一朵花瓣、一塊水果糖,甚至是一隻回首仰望的小兔子。“料器特別神奇,一把鑷子就能捏出各種形狀,而且永遠不褪色。但創造傳奇的背後,卻需要很多時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北京料器第六代傳承人邢蘭香説。
在這個冬日的下午,位於北京東南的京城百工坊鮮有顧客上門。這座遠離鬧市的建築曾是北京料器廠的一部分。自1965年起,邢蘭香在這裡度過了27年。她從一名學徒,變成廠裏唯一還在做料器的人。
料器做的盆景曾是一些老北京人陪嫁的必備品,如今,它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邢蘭香的兒子是她僅有的徒弟,但兒子底下就沒人學了。關於未來,她沒有多提,“很多人都不知道什麼是料器,做的人太少了。”
邢蘭香17歲進廠做學徒,在上世紀60年代,北京料器廠的産品主要用於出口創匯,廠裏最多時有800多人。不過,輝煌了20多年的北京料器廠于1992年停産,邢蘭香退休,很多老廠的員工就此轉行。北京料器的手藝幾乎失傳。
“你看,這花瓣,都是我一個一個親手綁上去的。”她指著桌上一盆梅花料器盆景説,“這都是好幾十年前做的了,現在我可做不了了。”如今,這盆凝結著幾代人技藝的梅花被“處理”了,只要30元。
北京料器的命運只是我國傳統工藝美術的一個縮影。2009年中國工藝美術協會的調查顯示,我國764個傳統工藝美術品種中,52.49%的品種因後繼乏人等原因而陷入瀕危狀態,有的甚至停産。
日前,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和搜狐新聞中心,對2840人進行的調查顯示,99.2%的人喜歡民間傳統手工藝品,73.1%的人認為,傳統手工藝品是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不過,僅19.0%的人經常購買傳統手工藝品,58.0%的人表示傳統手工藝品已經越來越少見。
為何傳統手工業瀕臨消亡
“社會給公眾提供的關於傳統工藝美術的資訊太少。”中國藝術研究院工藝美術研究所常務副所長邱春林説,“雖然大家認識到它是民族瑰寶,但這只是一個歷史上的概念。它究竟有哪些內涵,為什麼説它是結晶?這些深層次的東西大家説不清、道不明。”
調查中,76.3%的人認為,傳統手工業瀕臨消亡的首要原因,是社會的關注程度低,對其重要性的認識不夠;68.9%的人認為將原因歸結為“手工業從業人員自身缺乏市場意識”;50.5%的人覺得原因是“缺少相應的政策和資金”;20.6%的人選擇的是“傳統手工藝已經不符合時代需求,沒有吸引力了”。
北京宮毯77歲的傳承人康玉生曾告訴記者,如今由兩個人花半年時間織的一幅宮毯,在市場也只能賣到2萬元。他曾經帶過28個徒弟,他們大部分都轉行了。唯一一名掌握基本工序的徒弟王國英,也已年過四十。“現在年輕人都不喜歡這門工藝,小板凳上坐一天,一塊宮毯織一年,又苦又累,而且收入低,誰也吃不了這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