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關於三年級小學生提出“吳冠中的畫中心思想是什麼”
我覺得問這個問題很正常,説明這個孩子在思考,他不僅僅想要了解他看到的東西,還希望了解背後的東西。孩子能夠超越表象提出後面的思想問題,對背後所隱藏的思想發問,這是一個好事情,千萬不要以為我們今天的孩子被教壞了。當孩子發問這種思想問題的時候,我們的專業引導人員發窘了,倒是我們專業引導人員有問題了,其實他們完全可以來回答這後面的思想是什麼,因為他的引導就是解答大家如何看這些畫,如何把看到的東西跟沒有看到的東西聯絡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吳冠中,形成一個藝術的全貌,這並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關於對“美術創作需不需要有中心思想”這一話題的看法
當向思想發問的時候,思想冠以“中心”兩個字,就會産生不同的看法。作為一張畫來説,它背後有思想,但是這個思想可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何為“中心”?一定要把它統一到一個“中心”裏面來,這是有問題的。比方説吳冠中先生的畫,有的人看到美,有的人看到生活,有的人看到中國文化,有的人看到世界當代藝術最活躍的元素,哪個正確?哪個是“中心”?這很難説。我們的藝術史家、藝術評論家有責任去把這個問題搞清楚,但即便搞清楚了,也只是説把他的畫和他的思想間的關係的合理性分析清楚,而不是説藝術只能有一種解釋,這樣就違反了藝術的本意。藝術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把思想隱在藝術語言當中,把內在的神隱在表面的美當中,這是藝術真正的魅力所在。所以大家在接受美的同時把精神也接受下來了,在接受形式的同時把思想也接受下來了。如果我認為這張畫最主要的就是這樣一種思想,那麼我們也可以説它是我認為的中心思想,但跟孩子讀書時一篇文章有一個中心思想那是不同的意思。當把思想冠以“中心”的時候,一定要警惕,要有所了解,中心不是唯一,畫給人的感受多種多樣,它不應該是一種唯一的思想,也不一定是藝術思想,也可能是政治思想或是歷史思想等。思想不能只有一種解釋,但是思想必須有它合理的關係,從合理的關繫上來説思想是不可以亂解釋的,但是做藝術它真的又有多種精神和思想包含在裏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應該允許它有多種解釋。這關鍵就在於觀者是誰?面對著白墻上的樹影,哲學家想到了哲學問題,詩人想到了歲月的問題,畫家想到了明暗的問題,這些都可能還原成一種思想的形態,關鍵是我們的社會自己要健全起來,給觀眾尤其我們年輕一代一種很好的美術教育。
關於“懂與不懂”的問題
大家習慣性認為畫一定有一個標準答案在那裏等著大家,其實它不是的。大師、名師們在美的發現中有獨到之處,這種獨到性要讓從來不看畫的人一下子看懂,確實很難。首先我們要問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歡看,是不是真心在看。吳冠中先生的畫實際上有一個主要思想,就是告訴人們,生活是千姿百態的。我們可以從不同角度去捕捉它的美,所以他的畫有創意、有創新、有突破。他就是要改變大家這個看法,他有一句名言,叫做“知識分子的天職就是推翻成見”,這個成見包括美的成見,所以他的畫有很多我們看到的新形式,這些形式跟我們對於繪畫純粹寫實的理解是不同的。如果大家平心靜氣,真正像看一場電影一樣來看這些畫,是會理解的。即使不理解,他的一些很有趣的符號和顏色你也會記在心上,閉上眼睛它會留在心裏頭慢慢滋潤你,有一天在生活的道路上,在山花爛漫的路上,在秋山重疊的路上,你或許會遭遇到這些畫面,會突然領悟到原來他的畫是揭示了大自然,揭示了我們生活中的這些東西,所以我覺得吳冠中的畫並不難理解。
我們馬上要舉辦中國畫雙年展,有人説:“梅蘭竹菊我們看不懂。”上海世博會一萬多個高科技短片,大家不管看得懂看不懂反正都看了,也沒人説看不懂,怎麼自己的梅蘭竹菊就看不懂了呢?這是一個教育的問題,這個教育問題的核心在於,對於藝術你不要懂,你只要喜歡,你要真心喜歡它,因為實際上那些顏色那些造型不是懂不懂的問題,而是你喜歡不喜歡的問題。看多了,它和你的生活有了一種關係,你就會慢慢喜歡的。我希望這個社會有一個完整的美育,讓孩子從小就接觸各種類型不同的藝術品,看中國畫,看西方繪畫,看書法,看電影,看戲劇,看舞蹈,聽音樂會,經過美的教育之後他會有一個美的提煉,當接近這張畫的時候他會有所期待。等他到了一定年齡不存在著不懂,因為他看到過這一類畫或是那一類畫,就會有個比較。
懂不懂的問題對很多人來説實際上是“像不像”的問題,“像”就懂了,“不像”就不懂了,所以懂不懂的問題延伸開來實際上是回答“像不像”的問題。繪畫本質上並不是一個“像不像”的問題,對繪畫來説“像”不是第一位的。尤其是在今天,有了大量的技術手段之後,“像不像”不是個問題,倒是藝術的“象”和事物本身的“象”之間是有距離的,這是繪畫中一個很有趣的問題,這個距離是什麼造成的?是畫家造成的。畫家在心中有一種“意”,是“意”造成的。“意”如果是飽滿的、健康的,它就賦予繪畫之“象”飽滿健康;“意”如果是焦慮的、痛苦的,它就賦予繪畫之“象”一種“苦”,這就是藝術它真正和現實不同的地方。所以受過審美教育的人能夠了解這個“意”,欣賞這個“象”。雖然這個“象”並不是很像的那個“象”,這就變成我們講的懂了。沒有審美經驗的人不懂這個“意”,便不能體會到吳冠中先生筆下的竹筍和高樓有一種節奏的美,以及由生長的激情所帶來的音樂般之感受,就對這個“象”有質疑,這就是看不懂了。如果我們有這樣一種審美教育的話,他就能夠理解這個“意”也能理解這個“象”。同樣,我們傳統中國畫總是畫遠山寒林,因為這是在畫他們文人內心的世界,這個內心的世界它需要安寧,需要一種悠遠的東西,什麼最悠遠?遠山寒林最悠遠,所以理解了畫家的“意”你就能夠理解這個“象”,就懂了,所以懂不懂的關鍵在於多大程度上能夠看到這兩個“象”之間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