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美術臺 > 美術市場 >

盤點2010年“文化給力中國”

發佈時間:2010年12月27日 11:09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回眸2010年,“文化中國”圖景燦爛,闊步前行

  文化給力百姓生活。文化,成為2010年最養眼也是最有分量的詞彙之一。文化惠民工程收效顯著,著力張揚文化的公益性,讓人民大眾享受文化創造成果是共識,更是不貳責任。

  文化給力經濟發展。隨著文化體制改革的穩步推進,文化創造活力持續爆發。2010年,國家為文化産業搭建金融平臺,資本助力文化産業跨越式發展。經歷了2009年的逆市上揚,文化産業正逐步建立支柱性産業地位。

  文化給力中國尊嚴。豐富核心價值觀,傳播中華文明魅力,提升文化創造能力。2010年,上海世博會,廣州亞運會,瑞士中國文化年……中國成為焦點,中國文化被嚮往、感受和讚美。

  新春的腳步走近,期望中國文化更加繁榮發展的春天早日到來。

  1. 文化低碳

  隨著對綠色生活的倡導,“低碳”正漸漸成為社會共識。文化生活和文化創造也在提倡低碳。何為文化低碳?

  “低碳”被引入到文化領域,就是拒絕各種巧立名目的大晚會大製作,改變文化一次性消費、初級産品出口等文化創造、流通和消費方式,呼喚與“低碳”相適應的文化觀念出現,使低碳理念內化于文化生産與文化生活之中,構建低碳的文化發展模式和文化生活方式。

  換句通俗的話,錢要花在刀刃上,不該花的錢堅決不花。比如身為貧困縣的山西省蒲縣,投資上億元人民幣興建被民間稱作“鳥巢”的蒲子文化中心工程,比如各地為爭奪名人故里,大肆建造假文物……文化,或者成為政績工程的金粉,或者成為追逐經濟利益的幌子,公共財政和社會資金被用於搭建偽文化的牌坊,當然都應歸入“反低碳”行為。

  辨別何為刀刃,需要花錢者的眼光,需要公眾和媒體的監督,更需要文化惠民制度建設。

  2. 抵制三俗

  從相聲界聯名倡議反三俗,到政府相關部門明確提出抵制“三俗”之風,“反三俗”成為今年社會文化一大熱點。

  一方面,“公眾人員”毫無顧忌地爆粗口,低級庸俗,行為失范……“三俗”之舉頻頻發生;另一方面,輿論抵制三俗由來已久,今年似乎更加理性,更有思考力和分辨力。

  由本版率先推出兩期專題,對文化與娛樂的關係,從理論和實踐的角度分析“通俗”與“三俗”、文化與娛樂的關係,指出娛樂本身無原罪、通俗與低俗不同。本報“觀點”版發表作家王蒙、梁衡文章,指出“俗不可怕,可怕的是只有‘俗’”;文化在實現更廣泛傳播的“大眾化”的同時,應該思考如何去除其中“三俗”的因素,承擔起思想啟蒙、價值引導的功能。

  大力發展文化産業,充分認同文化的娛樂屬性的同時,千萬不能偏廢了文化的審美本質。畢竟,文化是“以文化之”,是心靈的洗禮和提升。

  3. 文化融冰

  今年兩會記者會上,溫家寶總理答台灣記者問時特地提到隔海相望六十載的《富春山居圖》,飽含深情地説:“畫是如此,人何以堪”。此後不久,台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周功鑫表示,有望在2012年實現兩卷合璧展出。9月,文化部部長蔡武以中華文化聯誼會名譽會長的身份率40余人抵臺訪問,被稱為“兩岸開放23年來,第一位正式率領代表團訪台的正部級官員”。

  2009年,兩岸故宮博物院高層實現互訪時,曾有媒體稱之為“破冰”之舉,今年,不論是蔡武訪台還是《富春山居圖》合璧在望,都讓我們看到兩岸文化的堅冰正在慢慢融化。兩岸文化同根同源,共同繼承和發揚中華傳統文化是兩岸文化發展的最大公約數。中華文化一脈相承的品格,決定著兩岸文化交流的障礙和壁壘會日漸消弭,也昭示著兩岸在文化價值方面有望達成共識。

  4. 反對啃“老”

  《西遊記》、《紅樓夢》、《三國演義》,現代名著、武俠經典,影視改編與翻拍勝過走馬燈,你方唱罷我登場;從炎黃故里、姜尚故里,到老子、莊子故里;從曹操、華佗故里,到諸葛亮、趙雲故里,再到四地爭搶曹雪芹、五省七地爭二喬、兩國四地搶李白,不僅歷朝歷代名人被翻了個底兒朝天,齊天大聖孫悟空、觀音菩薩是熱門人選,就連臭名昭著的西門慶竟也成了香餑餑。

  五千年傳統文化信手拈來,被塗脂抹粉,戲謔調侃。當代文化真的乏善可陳到只有躲在老祖宗的麾下才能討生活?“文化啃老族”頻頻拿古人説事,舉文化大旗,打的卻是速成名、速得利的算盤,做的是靠文化發大財的夢。背對時代,挾持古人,“啃老”透露了文化自信的貧瘠蒼白,折射了當今時代文化創造能力的缺失。倘若文化不再以文化人,而只沉湎爭名謀利,我們將以什麼面目面對子孫?

  由此,“反對啃老”成為今年文化界的主流聲音。不是反對傳承和保護傳統文化,而是反對如此粗暴、隨意地“拿來”傳統文化。“反對啃老”呼聲的背後是對文化原創力的呼喚。

  5. 上海世博

  184天,5.28平方公里,246個國家、地區和組織,7300多萬遊覽人數——繼北京奧運會之後,世界再次矚目中國,聚焦上海。從籌備到結束歷時5年,從政府到民間全心投入,上海世博會把世界各國的科技與文化請進國門,各類場館長達半年的集中展示,“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主題下開展文化交流。在這裡,多元文化與中國文明的碰撞與交融更加廣泛深入,近八萬名“小白菜”所代表的“海寶一代”、“世博一代”正在成長,國民素養在遵守秩序與文明細節中得到提升……在世博園區外,一場名為“農民達芬奇”的展覽顯示了中國草根的創造力;由上海聯動長三角輻射至全國、亞洲的高峰論壇、主題論壇、公眾論壇上,智慧跨越了國界與種族,在激蕩中獲得共鳴。

  上海世博會給中國留下什麼?是令人回味的場館造型、低碳環保的理念還是兩萬多場各類活動?一句“你世博了嗎?”讓大家看到了文化的魅力和文化的經濟能力,還看到了文化傳播的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