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0年11月23日 17:40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北京日報
作為經過“五四”新文化運動洗禮的一代藝術家,徐悲鴻對中國美術的取向有清醒的認識。在繼承和發展中國繪畫藝術的道路上,徐悲鴻最終採取了調和中西的折中做法,通過汲取西方油畫素描的寫實性,找到了中國繪畫裏幾近失傳的寫實法則。他融形象之準確于水墨語言之中,既能體現出造型上的嚴謹,又能不失民族繪畫特有的氣韻與境界,筆墨上的質樸和蒼勁,卓然自成一家。
作為“北緯”秋拍一件重要拍品徐悲鴻的《五牛圖》,採取平遠構圖,擷取景物十分簡潔,近處幾叢蘆葦,五頭水牛由近及遠浮于水中。畫面依次展開,至遠處水天相接渺不可見,在咫尺畫面上再現了煙波浩淼的廣闊天地。水牛軀體的肌理和骨骼把握得很精確,造型生動。一隻牛側著腦袋,鳧水時的舒適享受的神態表現得十分傳神,牛背上垂首站著一隻魚鷹,張開的雙翅正待收攏。整件作品,在抓住水牛骨幹肌理和神態動作的同時,又準確捕捉了動物形體的瞬間動態變化,運用高質量的線條貫通,骨法用筆的連貫,將所描繪物象自身外溢的氣質,自然而灑脫地流注在畫面上。
1942年正值中國抗日戰爭最為艱苦的一年,徐悲鴻在這一年創作了大量鼓舞人心的作品。在現存的徐悲鴻傳世作品中,有很多作品都作于這一年。這幅《五牛圖》,其創作意義顯然不在於對花草動物客觀物態的傳神寫照。南方多稻田,水牛主要産自於南方,1942年,中國最富裕的省份江浙地區早已淪陷在日寇的鐵騎之下,錦繡江山剩下斷壁殘垣,大好中華只有半壁河山,但是中國人民仍在進行著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不屈不撓。鳧水的五隻水牛,均在休憩之中,仿佛寓意疲憊憔悴的中國人民;水牛雙眼炯炯有神,象徵著雖疲憊但不放棄的中華兒女。後面的三頭水牛,大部分身軀都已經沒于水面之下,似已疲憊至極,但是不沉的身軀,遼闊的大後方,象徵著中華民族堅強不屈的意志,也昭示出中華兒女將抗日戰爭進行到底的決心。
本幅《五牛圖》經廖靜文先生鑒定,確認為徐悲鴻真跡,並附有徐悲鴻紀念館開具、廖靜文先生簽名蓋章的鑒定證書。畫面下方鈐有謝稚柳、錢君匋、程十發等當代書畫泰斗的收藏印章數枚,高度的形象概括,深沉的情感注入,飽含著徐悲鴻對於中華民族強烈深沉的憂患意識。這幅作品從烽火狼煙的1942年留存至今,並且保存完好,實在是難得,誠可寶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