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美術臺 > 美術市場 >

5.5億買海外文物,愛國還是鬥富?

發佈時間:2010年11月19日 12:00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中新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無論是鑒寶節目的走紅,還是“馬未都現象”的出現,民間收藏的升溫深深震撼著文博界。今天,中國古玩藝術品集散中心的掌門人——橫店集團創始者徐文榮,再度發表“十大意見”,向傳統文博界發出挑戰。

    民間收藏是文化花苑中的瑰寶,對於以千萬計的民間收藏家來説,爭奪“出土文物不被承認、拍賣公司壟斷市場和專家不説真話”的桎梏的腳步才剛開始。

    藏品養在深閨無人認 文博舊體制桎梏不前

    收藏行業的現行體制是重“國”輕“民”,目前中國的民間收藏家、收藏愛好者有7500萬人,無論是珠寶名石,還是陶瓷玉器,走進他們的收藏室,仿佛是翻開了中國傳統瑰寶的百科全書。而這些民間收藏家為了收藏,大多過著節衣縮食的清苦日子,被社會戲稱為“富裕的窮人”。

    來自上海的收藏家陳治木從事收藏行業40多年,他的話讓人心酸,“這幾十年來,我在民間收藏這條路上一步步走來,經歷了朋友的離開,兒女的不理解。在我身邊,甚至有人為了古玩家破人亡。”

    究其原因,正是文博體制的桎梏難以掙破,民間藏品只能是養在深閨而無人識。在雲集了600多名民間收藏家的“中國收藏文化創新論壇”上,更是有收藏家直言不諱:文博界一向只認可館藏的、國家的文物,這一運轉模式早已裝不下民間收藏這只騰飛的“巨鳥”。

    孫學海先生是著名的古瓷鑒定專家,有60多年鑒定文物的經驗。在橫店,他告訴中新網記者:“我的一個深切感受是,大量的珍品存在於民間。有些對收藏領域了解不深的朋友固執地認為,只有博物館收藏的才是真品,民間沒有好東西。事實上,故宮博物院館藏品的許多文物也來自民間。”

    據悉,清乾隆時期的一個花瓶近日在倫敦拍賣出5160萬英鎊(約合人民幣5億多元)的天價,這刷新了中國藝術品拍賣價格最高紀錄。而這個花瓶正是來自民間一所住戶,當時主人正在打掃房間。

    “歷史證明,大部分價值連城的文物是在民間被發現的。”浙江省藝術品經營協會秘書長盧炳鈞認為,民間收藏的創新關鍵在於政策體制的創新,政府應該確定民間收藏的應有地位。

    “藏寶於民也就是藏富於民,是真正永久保護歷史文化的重要途徑。我們呼籲國家各級文物主管部門和博物館的領導,要順應新形勢,正確認識民間收藏對於弘揚中華文化、發展文化産業的重要意義,在政策法規的制訂和執行上再進一步解放思想,開放古玩藝術品在國內外市場的廣泛流通,支持民間收藏事業不斷發展。”這體制之殤,令徐文榮振臂高呼。

    一票否決制縱橫文博界 水桶原理令文物貶值

    在採訪中,記者發現,“一票否決制”縱橫文博界數十年:對文物古玩的鑒定中,即使幾位專家都肯定,但只要有一個專家説“不”,這件東西就被否定了。

    據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收藏家介紹,目前有資格參加藝術品鑒定的人員,都應具有文博研究職稱,這條杠杠使得其它“行內高手”不能介入。一個藝術品經營單位,邀集了三、五個文博界鑒定人員對藝術品進行裁判。“一票否決制”貌似保險,卻是犯了一個大忌,應證了“水桶原理”:一隻水桶的容水量,取決於這只水桶最短一塊木板的長度。其中一塊木板越短,這只水桶盛的水就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