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0年10月18日 11:47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中國新聞網
圓明園“廢墟”資料圖片
“廢墟派”和“重建派”始終沒有形成定論
百餘年間,幾代人試圖重建圓明園的計劃也在爭議聲中幾經波折,從修復園中古建,到異地“重造”圓明園,每個計劃出臺都能挑動中國人最敏感的歷史神經,掀起新一輪“修”與“存”的論辯,並逐漸形成“廢墟派”和“重建派”兩大陣營,辯論曠日持久,然而始終沒有形成定論。
“廢墟派”主張歷史不容抹殺,應保留圓明園遭焚燬後的殘跡以警示國民勿忘國恥,而重建恐有勞民傷財之嫌;“重建派”則主張,重建或修復圓明園可以恢復民族往日榮光,撫平這段歷史創傷,而目前已經具備這樣的財力和技術水平。
圓明園歷史影像
2008年浙江橫店曾打算投資200億異地重建
最近一次爭議的緣起反倒不是北京的圓明園遺址本身。2008年2月18日,浙江橫店在北京高調宣佈,計劃耗資200億元,按1:1的比例“重造”一座“圓明園”,這種“異地重建”的新模式是圓明園被毀140多年來首次遇到,除了給古跡保護和歷史研究領域提出一個新的課題之外,也再次把重建問題引入到爭議的漩渦之中。
很多人對這一龐大復古工程的巨大投入、重建動機,以及是否能夠達到古代的工藝水平都提出了疑問。北京圓明園管理處也提出質疑,認為“盛時的圓明園是山形、水系、植物、建築四大園林要素組合達到極致的表現,是獨特地理環境和文化氛圍孕育出來的文化名園,對它進行重建需要有足夠的歷史資料為依據”。
但也有支持者認為,即便復建的是一座“商業的圓明園”,也可與“國恥的圓明園”並存不悖。在更妥善地保護好圓明園遺址,讓其作為一種歷史的刻痕傳承子孫後代的同時,大可不必拘泥于“保護”的形式。退一步講,異地重建圓明園即使純粹出於商業開發目的,在市場經濟環境中也“無可厚非”。
儘管這一重建計劃在短短一年後就因為土地問題被當地官方叫停,但在中國社會中掀起的波瀾至今沒有完全平息。
“重建不重建不是錢的問題,主要矛盾在觀念上,而且不能一概而論。”圓明園管理處主任陳名傑對記者表示。
陳名傑表示,目前看來,可以有選擇地恢復一部分內容,比如土木建築之類,讓人有強烈的對比,更能激起觀眾的愛國主義情感。但他也強調,“西洋樓、大水法肯定不能重建。針對這個問題,一定要理性看待。”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郭黛姮則認為“當務之急是保護而不是復建”,圓明園是文物單位,要按文物保護原則做,目前定性是遺址公園。但有些還可以建,但怎麼建,要研究。
“在保護現有文物的前提下,可以適當地修復和重建一些古建築,比如運用現代技術、現代材料,設計和建造一些園林藝術品。這可以傳遞給後人一種關於古代園林的信息,讓後人了解古代建築藝術的智慧和輝煌。”郭黛姮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