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美術臺 > 賞析 >

裴鈺:長城英譯名之錯影響遺産保護開發利用

發佈時間:2010年09月20日 14:13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從長城景區調研回來,有一個強烈的感受,就是長城的英文譯名“The Great Wall錯了。”這個譯名,在很大程度上不僅影響了國際上對我國長城的理解,而且也直接影響了我們自己對長城遺産的保護和開發利用。

  以文化遺産的視野,長城不是墻(wall),而是中國古代的邊塞城鎮(town),關隘並不是孤立的,而是和屯軍地、生活地、物資供給地、邊貿交流地,和多民族不同民俗傳承一起,構成中國古代邊塞交流和軍事防禦的文明系統。從古代軍事角度來説,長城是“城鎮防禦”,所謂城墻(wall)僅僅是邊塞城鎮的一部分。比如,明代八達嶺長城的岔道古鎮,是屯軍地,也是邊貿往來的樞紐之地,是一座典型的明代古鎮。

  長城作為世界文化遺産,從遺産保護的角度講,應該做邊塞城鎮的系統保護,全面而又系統地保護包括長城城墻在內的區域城鎮,是一個又一個區域城鎮的“片”保護,絕不是一個又一個烽火臺、敵樓等等的“點”保護。自古以來,長城不僅是一堵墻,一個個烽火臺,而且始終是一座座的防禦城鎮;萬里長城也並非綿延萬里的一堵墻,而是由眾多邊塞城鎮組合而成的防禦區域。長城保護的重心要放在護“城”,而非護“墻”,要做好邊塞古城鎮的整體規劃和系統保護。

  遺産保護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復興傳統文化和民俗習慣。長城的文化傳承,也並不僅僅是軍事防禦,而且是基於中國傳統的邊塞文化、多民族交流融合,蘊含著極其豐富的古代民族民俗的傳承資源。因此,長城的文化保護,不是個體文物(墻)的保護,而是文明系統(民族民俗)的保護。

  從遺産開發的角度講,長城是“城”,也不是“墻”,烽火臺、敵樓、墩臺等均是景區的景觀物,景區區域要充分擴展,成為古城鎮的區域開發。毛澤東詩云:“不到長城非好漢”,一個“到”字非常精準,講的就是到達長城的城鎮,通過觀光、住宿、娛樂、購物等方式,切身體驗古代邊塞生活和民族民俗傳統,這才是“文化旅遊”的完整概念。

  所謂“爬長城”實際上是爬墻,是錯誤的説法,無論是尼克松、裏根還是奧巴馬,30多年間,來中國的美國總統們對長城的親身感受,就是在一段長城的城墻上溜達,這還是源於Great Wall的誤導。Great Wall也在思路上嚴重干擾了對長城景區的開發利用。現在的長城景區,與其説是旅遊景區,還不如説是一個“露天博物館”,長城被狹隘地“保護”為一堵墻,豎立在山巒之上。海內外遊客雲集到此,爬了爬城墻,扭頭就走。絕大多數旅行社都把長城的遊覽時間定在90分鐘~120分鐘,缺乏必要的休閒、娛樂、購物的時間。所以,現有的長城景區普遍地嚴重依賴門票收入,産業鏈延展匱乏,服務業發展水平很低,一方面每年遊客接待量極其龐大,另一方面,旅遊發展卻長期徘徊在低層次、低品質、低水平,和“世界文化遺産”的身份定位非常不匹配。

  故宮的英文譯名是Palace Museum,而在《世界遺産名錄》上,卻是Imperial Palace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明清皇宮),這説明在世界遺産的視野中,故宮是作為“皇城”加以保護的。今天的世界遺産旅遊,不是把文化遺産搞成一個個孤立的文物或者博物館,長城不是墻(wall),故宮也不是博物館(museum),而是要回歸文化遺産的系統體系,系統保護和系統開發。

  個人以為,從文化遺産保護和利用的角度,長城的英文譯為The Great Town,則更為精準。為長城的英文譯名挑錯不是目的,而是以此為契機,梳理清楚長城的文化遺産屬性。長城是文化遺産,而非文物,在未來五年,長城各大景區將成為新型邊塞古鎮文化旅遊的新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