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0年09月17日 12:10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人民政協報
8月21日,北京的《華夏時報》發表了長篇“打假”文章:“《砥柱銘》4億元天價疑局——業內人士透露實際成交價8000萬元,律師呼籲北京保利公示信息”。該報記者本着打假英雄舍我其誰的無畏精神,深入收藏界“可靠渠道”,緊緊抓住《砥柱銘》在拍賣後的納稅額這一核心,從北京東城區工商分局獲取翔實資料,而且還追蹤了北京保利國際拍賣公司成立五年來的歷年稅收情況,甚至調查了公司負責人“z先生”行業和家庭背景情況……
文章一齣,天下譁然。記者站在維護社會利益的立場,撰寫出證據如此豐富、思路如此嚴密的文章,而我們又身處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網絡傳播的速度何止一日千里,俗話説“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於是這篇文章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也是意料之中的事。《砥柱銘》的“假拍”風波由此産生。
“假拍”風波影響面之廣,本人有着深切的體會:自從這篇“打假”文章發表以後的十天間,與北京的收藏界朋友見面,大家説的第一句話就是“你知道嗎,《砥柱銘》真實成交價格其實才八千萬!”——這讓我回想起數十年前中國人見面的問候語“你吃飯了嗎?”一樣頻繁,多少帶着黑色幽默的味道。不止是在北京的收藏界,還有國內各地,甚至遠在香港、紐約、大阪和溫哥華的朋友也來詢問。一石激起千層浪,“假拍”惡氣,臭浪熏天,猶如過街老鼠,人人喊打!
“假拍”事件為何令人震驚?
《砥柱銘》的拍賣,出現在今年6月3日北京保利春季大拍的夜場上。恰巧,本人也參加了這場著名的拍賣會,所以也成為《砥柱銘》拍賣的目擊者。其實,拍賣場上的目擊者往往並不重要,因為我們常常看到的只是事件的表象。
《砥柱銘》“假拍”的震撼力為什麼來得如此迅速、強烈而廣泛?我的理解至少有四大原因:
1.《砥柱銘》是我國北宋四大書家之一黃庭堅的名跡(儘管有學術爭議),更重要的是,它是中國有史以來最貴的藝術品。《砥柱銘》的現場槌價是3.9億元人民幣,加上12%的佣金,其總成交價是4.368億元,一舉打破了此前由元青花《鬼谷下山罐》所保持了五年之久的中國藝術品最高成交紀錄(元青花《鬼谷下山罐》,是在2005年倫敦佳士得拍賣會上拍賣成交,當時的成交價折合人民幣2.3億元)。在經濟社會裏,經濟的力量力大無比,最貴的藝術品金光閃耀,往往會被人們誤以為就是最好的藝術品,這種錯誤觀點普遍存在於收藏圈外。這就是《砥柱銘》“假拍”之所以引起社會普遍關注的首要原因。
2.在世界藝術品市場上,北京市場異軍突起,成為世界第四大藝術品交易平臺,特別是經歷了金融風暴之後,中國市場一枝獨秀,大有趕超歐美和香港的勢頭。尤其在涉及中國藝術品的拍賣上,北京市場的力量不可小覷,天價迭出,其本質是爭奪市場的話語權和定價權。由於中國已經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中産階級人數接近4億(中産階級的數量是衡量一個國家藝術市場發展水平的最堅實的基礎),事實上,世界各地拍賣的中國藝術品的買家,也大多數來自中國內地,或者是華人。這也是世界關注中國藝術品市場發展的最主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