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美術臺 > 賞析 >

關良緣何被遺忘?曾與齊白石黃賓虹齊名(圖)

發佈時間:2010年09月16日 12:08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廣州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一直到生命的最後一段日子,他在畫上使用的圖章都是“番禺關良”;德國和日本的藝術愛好者和出版社從幾十年前就開始關注他的藝術足跡;江蘇、浙江、上海等地的收藏家在拍賣市場上不斷將他的畫作納入囊中……但在他的故土,如果不是一群有心的愛好者將他數十年間的作品集納成一本畫集,在他誕辰110週年的這個重要年份,時光將無聲滑過。

  收藏家、藝術評論家、《遊弋中西——關良作品集》的編著者羅立火表示。

  “對於這樣一位在中國美術史上極為重要的大藝術家來説,這種遺忘是不應該的。”  

  關良:字良公。1900年12月30日生於廣東番禺,1986年11月28日卒于上海。1917年赴日本學習油畫,1923年回國,任上海美術專科學校教授,參加過北伐戰爭,任政治部藝術股長,曾任浙江美術學院教授、上海中國畫院畫師。

  被譽為“三座大山”之一

  有人評價,從文化和寫意精神意義上講,近現代畫家有三座大山,“一座是齊白石的花鳥,一座是黃賓虹的山水,一座是關良的人物”。

  從廣東出去的兩位大師——林風眠和關良是同時代人,一個留學法國,一個留學日本,都受西方印象派的影響,主張洋為中用,中西融合。林風眠因為早年擔任過中國美院的院長,因此名聲在關良之上,但從藝術層面而言,兩人各有韆鞦。

  關良將印象派和野獸派的精華拿來為創作中國式的油畫服務,打通了中西方文化的隔閡,為中國油畫的民族化進程作出了巨大貢獻。從他的油畫中,也能看出追求“神似”的精神。例如畫冊中收錄的曾在2009年西泠秋拍上雙雙創出179.2萬元的風景題材油畫《蘇州河》和《上海新世界》以及《太湖帆影》等作品,意境深遠,清新濃郁。

  畫家聶幹因介紹,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德國工程師到武漢鋼鐵廠援助工作之時,還不忘在工餘跑到湖北美術學院尋找關良作品和關良蹤跡。因為關良在1957年曾經和李可染一起訪問過德國,在柏林藝術學院舉辦過畫展。德國觀眾對關良作品的熱愛出乎了當時很多人的預料。萊比錫一家出版社還出版過關良的水墨人物畫,這是德國出版除齊白石之外的第二位中國藝術家畫集。在日本,也有許多關於關良的研究著作,他可謂是一個典型的“墻內開花墻外香”的代表。

  有人評價,從文化和寫意精神意義上講,近現代畫家有三座大山,“一座是齊白石的花鳥,一座是黃賓虹的山水,一座是關良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