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夠包容理性 不以獎牌多少論英雄彰顯中國自信

裏約奧運會中國青年網 2016年08月09日 16:21 A-A+

  90後傅園慧用盡“洪荒之力”,在裏約奧運女子百米仰泳半決賽中,拼得第三。儘管當時獎牌還沒有影子,但她的拼搏、率真、灑脫和滿足,瞬間讓全國一片歡樂。裏約奧運恰似一面鏡子,讓我們看到自己越來越多的從容和自信——我就是我,中國就是中國,何必再用金牌證明和強調!

  易思玲斬獲銅牌失落流淚,網友安慰“為你鼓掌,你是好樣的!”孫楊摘銀錶示“遺憾”,微博被網友的愛心刷屏, “你的努力我們看得到”。雷聲止步16強,網友體諒,“世界上哪有常勝將軍?”舉國從容,普遍自信,這是新現象,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所帶來的心靈成果。過去100多年來,越是災難深重和落後的時代,奧運越要承載更多。

  1932年,中國首次參加奧運會,劉長春是唯一的一名運動員。他代表中國在海上漂浮三個星期抵達美國洛杉磯參賽。明知墊底,但他承擔的使命是“維護國體”,是與偽滿洲國爭奪奧運權。1984年,在第23屆洛杉磯奧運會上,許海峰奪得了中國奧運歷史上第一枚金牌。對於剛從十年浩劫中走出的中國來説,這枚金牌重千斤,這是改革開放之初“體育精神提振民族精神”的大事件。不以獎牌多少論英雄,是大國心態的表現。大國心態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是來自大國的底氣。

  越落後越不能輸,越想自信就越要證明自己。很多人還記得上世紀80年代的“漂流長江”。聽説美國公司獲准首漂長江,一批批青年行動起來,以6條年輕的生命為代價,搶先完成漂流。今天的自信,來自一次又一次的“我行”的證明。體育是一國政治、經濟、文化實力的反映,體育提振民族精神,體育也反映民族精神。正在走向偉大復興的民族,自然洋溢著從內而外的自信。

  在被稱為“東亞病夫”的年代,一場比賽承擔著整個民族的“揚眉吐氣”。今天不一樣了。我們體育大國的位置無可撼動,正在走向體育強國。短短幾年,我們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去年GDP佔世界比重達到15.5%,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超過25%。我們曾幾乎被列強瓜分殆盡,奮鬥一百多年,終於又回到世界舞臺的中心,並按照自己的節奏拿出中國方案,發出中國聲音。海外撤僑、“九·三”閱兵、南海非法仲裁,建國67年來的拼搏,改革開放30多年來的發展,十八大以來的實踐,讓中國人充滿“四個自信”,讓中國夢無比踏實厚重。

  正如傅園慧,成長在這個時代的年輕人,自信是骨子裏帶來的。他們渴望成功,也能接受失敗。從網絡上對首日無金的反應來看,這一代的年輕網民,足夠包容,足夠理性,這正是魯迅所説的“中國將來的脊梁”該有的樣子。在裏約奧運村,拔火罐突然風靡,蚊帳也成為網紅—— 中國正行走在世界舞臺的中心,影響無所不在。

  1908年中國人發出的“奧運三問”,證明中國夢也是奧運夢。奧運夢連接著過去和未來。中國人的奧運之路,也是中國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軌跡。在這個漫長過程中,每一場比賽,每一塊獎牌,都是英雄用汗水鑄就的一級臺階,都是中國走向更加自信的軌跡!

奧運畫報 更多
860010-110310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