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文化頻道 | 首頁 | 漢語Vs英語 | 大學語文何去何從? | 中學語文教育路在何方? | 仰起漢語的尊嚴 | 進入文化論壇,發表您的見解  
">
大學語文何去何從?
大學語文:何時走出尷尬
漢語在國際上的地位不斷提高,而大學語文卻正面臨邊緣化的傾向…… 種種跡象表明,世界文化格局正在發生顯著的變化,在未來的世界文化格局中,漢語言以及漢語所負載的中國傳統文化和中國新文化將佔有越來越大的比重。要不要把這樣的敏銳意識傳達給我們的大學生? 要不要把我們的語文教育,特別是“大學語文”教育從中學語文篇、章、字、詞、句的重復提升到傳承傳統文化、交匯中外文化的意識層面來操作?   這些都是中國高校“大學語文”課程的深層次問題,也應該是高校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
大學語文,究竟該何去何從?
目前,隨著高校擴招,入學生源的語文素質令老師們十分擔憂。“我曾經要求學生寫一篇千字文章,不得出現錯別字或語句不通順的情況,結果,95%的學生做不到。”一位老師這樣告訴記者。“有的學生連假條都寫不明白” 。 1978年,在時任南京大學校長匡亞明和復旦大學校長蘇步青的倡導下,全國各高校開始設立大學語文課程,目的有四點:一是提高大學生漢語水平和運用能力;二是傳承傳統文化精髓;三是提升精神文明;四是在改革開放的時代背景下,用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影響世界。
大學語文的未來何去何從 尷尬的大學語文
既缺乏政治思想課的權威性,也沒有外語四六級考試那樣的“尚方寶劍”,作為高校基礎公共課的大學語文,面臨著尷尬的境地。高校教學體制中的某些不合理因素更讓一些優秀教師紛紛遠離大學語文的講臺。而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大學生對中文的駕馭能力、對文學的品鑒水平卻不容樂觀。
反思:大學語文課可有可無?
大學語文真的可有可無嗎?從當今大學生對中文的駕馭能力、對文學的品鑒水平來看,並不樂觀。“抗非勇士”鐘南山曾語重心長地提醒:語文是學習一切的根本。 大學語文應該如何走出當前的尷尬處境?這方面的共識是———在任何高校課程改革中,文學乃至傳統文化的普及應該得到強化而不是削弱。
大學語文不能取消
目前大學教育過於功利,部分大學生學習態度存在問題。但在普遍的就業壓力下,很多大學生認為“語文不用像英語那樣需要考四六級,隨便應付就成了”、“反正用人單位也不會考察大學語文成績”……很自然,語文就成了一門“可有可無”的課程。語文考驗的是一個人語言、文字的綜合素養,但在學習的過程中,卻難以像英語、化學等課程那樣,見效很快。
大學硬開語文課難收實效
葉邊魚先生認為語文被“輕視”,筆者不敢茍同。眾所週知,大學生四年內要寫數十篇論文、總結、申請和一些報告,這些都脫離不了堅實的語文功底,誰敢去“輕視”語文,那無異於“自取滅亡”。關鍵是,大學並沒有義務像小學、中學那樣,重新教育每一個學生如何“妙手著文章”。如果個人覺得文章寫不好,完全可以通過選修繼續深造,大學語文教育沒有必要“一刀切”。
大學語文”與“大學人文”:《大學人文讀本》訪談
目前還沒有一種課本能從“精神成人”的高度來滿足大學生對普世價值通識的人文渴求。一個大學生從18歲躋身高等學府,到22歲本科畢業,本是其生命史特有的“靈魂發育”季節,他有權要求大學設置有關“精神營養”的教程,而現在的大學更像是“職業培訓所”,家長們關心的也只是孩子身體的發育,其精神上的發育卻往往被家長和學校所忽視,《大學人文讀本》就是要給我們的孩子們提供精神上的養料。
溫儒敏 :“大學語文”的教學困擾和改革嘗試
回想老北大,老清華,像聞一多、朱自清等很多名家,都教過“大一國文”。那時越是低年級的基礎課越受重視,一般都是由資深教授來教。現在這樣講求功利的風氣,什麼都要量化,要求教授來教“大學語文”的確也是困難了,甚至連普通教師也不一定願意在這方面下功夫。這是影響“大學語文”教學質量的一個主要原因。
語文教育應注重心靈“浸潤”
語文課不僅培養學生“聽、説、讀、寫”的能力,更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就是把語文能力和學生的人格全面發展聯絡在一起。語文教育在這方面應該有所作為,要注重對學生心靈的“浸潤”。除了教給學生一些基本知識外,還要培養學生“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素養和眼界,引導學生學會體驗生活、體驗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