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語文”與“大學人文”:《大學人文讀本》訪談
央視國際 2004年08月17日 16:24
作者:孫衛衛
身體成人了,但精神是否“成人”?如何做人,做什麼樣的人?當代大學生面對這些看似簡單卻又不簡單的問題,尋找答案在哪。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新近推出的《大學人文讀本》雖然不能明確説是在給答案,但至少為大學生“精神成人”提供了根基性的價值參照,給他們思考“人”的問題提供了一個思想平臺。出版者同時呼籲,希望“大學語文”向“大學人文”轉化,彌補當今中國大學教育的人文缺失。
記者:你何時想到要出《大學人文讀本》?這與大學整體教育改革有無聯絡?
夏中義:這套讀本從一年前開始準備,緣于一個知識分子的良知和敏感,也緣于大學人文教育的缺失,它和主管部門的改革沒有必然聯絡但有間接聯絡。因為,現在大學人文教育的缺失,實際上是結構性的缺失。目前還沒有一種課本能從“精神成人”的高度來滿足大學生對普世價值通識的人文渴求。一個大學生從18歲躋身高等學府,到22歲本科畢業,本是其生命史特有的“靈魂發育”季節,他有權要求大學設置有關“精神營養”的教程,而現在的大學更像是“職業培訓所”,家長們關心的也只是孩子身體的發育,其精神上的發育卻往往被家長和學校所忽視,《大學人文讀本》就是要給我們的孩子們提供精神上的養料。
記者:《大學人文》與《大學語文》兩者間最大的區別是什麼?
夏中義:當初,原復旦大學校長蘇布青先生提出《大學語文》課程的開設,是為了防止理工科學生過於偏科,《大學語文》要完成的任務,只是對理工科學生進行文學素養的補償,是典型的情趣層面的人文教育。而其實人文教育可以分為3個層次,第一層面就是情趣層面,唱歌、跳舞、發短信都是這一層面的;第二層面是係科設置,比如文學鑒賞課、參加管弦樂隊等;而第三層面,也就是最本質的層面則是精神和靈魂層面,這就是《大學人文讀本》所要提供的,這才是真正的人文教育。
記者:從目錄上看,《大學人文讀本》分了3卷,摘錄了200多篇文章,請問選編這些文章的標準是什麼?
夏中義:鑒別大學生“精神成人”的尺度之一就是看其4年時間內,能否認真持續地問自己“如何做人”以及自己到底怎樣做人,《讀本》便是讓我們的大學生從人與自我、人與國家、人與世界這三個維度展開思考。如第一卷為“人與自我”,圍繞這一中心的主詞系列是:“人生”、“青春”、“女性”、“勇氣”、“遺囑”等等,然後再依據每一主詞內涵的深廣延綿,來精心選文。比如“大學”中選擇了雅斯貝爾斯、懷特海、德里達等著的《我的大學觀》;“青春”中選擇了D.H.勞倫斯的《性慾與可愛》;“婚戀”中有潘綏銘的《性革命與婚姻進步》、王小波的《有關同性戀的倫理問題》等。《讀本》的選文須具備“思想性”、“可讀性”與“經典性”。“經典性”重在輯錄名家文字,所謂名家,除了20世紀人類文化星空的世界巨人外,《讀本》還尤其珍視1840年以來為祖國的獨立、富強與進步而鞠躬盡瘁的仁人志士;1916~1919年間為中國文化的現代轉型而疾呼“民主與科學”的“五四”先驅;以及近20餘年來為當代中國“改革開放”而不懈奮鬥的社會精英等三類中華英傑所貢獻的思想瑰寶。《讀本》所做的是嘗試現代人文視野的重新整合,以期為大學生“精神成人”提供全方位、幾近全息型的優質思想營養。
記者:《大學人文》課程將在哪幾所大學開設?
夏中義:今年9月份新學期裏,華東師大或者上海交大和蘇州大學、南京大學、吉林大學、浙江嘉興學院等幾所高校將把《大學人文讀本》作為選修課開設,按照出版社的推廣計劃,在一定時間內全國的高校都將開設此課程。
摘自: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網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