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文化頻道 > 中國語文觀察——漢語的尊嚴和方向 > 大學語文何去何從? > 正文

大學語文:何時走出尷尬

央視國際 2004年08月17日 16:43

  ●一次某高校一位外教在黑板上寫了句孔子的話,問這是誰説的,全班沒人能做正確的回答;

  ●北京大學的孔慶東教授説,問學生從理科大樓到北大西門怎麼走,結果沒一個能説得既簡潔又準確;

  ●某大學每年大學語文考試有四分之一都不及格,開學初理科專業學生補考現象在一定範圍內存在,大學生語言和書面表達能力的缺乏,反映出大學語文在高校的受重視程度不夠;

  ●大學語文講課的老師評職稱難,學生也視這兩個學分如同“雞肋”;

  ●漢語在國際上的地位不斷提高,而大學語文卻正面臨邊緣化的傾向……

  種種跡象表明,世界文化格局正在發生顯著的變化,在未來的世界文化格局中,漢語言以及漢語所負載的中國傳統文化和中國新文化將佔有越來越大的比重。

  要不要把這樣的敏銳意識傳達給我們的大學生?

  要不要把我們的語文教育,特別是“大學語文”教育從中學語文篇、章、字、詞、句的重復提升到傳承傳統文化、交匯中外文化的意識層面來操作?

  這些都是中國高校“大學語文”課程的深層次問題,也應該是高校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

  4月10日,全國高等語文教學及教材改革研討會正是在這樣的問題意識中召開的。這次會議,由教育部高等學校中文學科指導委員會及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共同發起主辦,北京大學中文系、江蘇教育出版社協同舉辦。會議匯集了全國20所高校和出版社的35名專家學者,大家就“大學語文”教育的時代轉型,大學語文教學如何應對這樣的時代變化,當前大學語文存在的問題和改革思路、《高等語文》教材使用情況進行交流和研討,試圖對高校語文課提出更多更好的可行性意見和思路,以引起各校對大學語文教學的重視,共同推進“大學語文”的改革。

  現狀:大學語文正面臨邊緣化

  近年來,在大部分高校,儘管大學語文被定為基礎性的公共課,但長期以來處於邊緣位置。在公共課的系統裏,英語四六級這是最重要的,大學語文課從調查的情況看逃課的比較多,每年考試的及格率不太理想,開學初大量補考工作集中在大學語文,理科學生尤甚,這些現象背後的原因是什麼,是師資質量不好,還是學生基礎不好,或者是教材教法不對路子?

  如果你問一個大學生或研究生最重要的是什麼?最重要的是英語還有專業考試。現在大學生用於學英語的時間非常多,很少有時間看文化素質方面的書。據了解,即使是開了大學語文課的學校,有規定必須選文科的課,學生念英語的時間也是中文的六倍以上,甚至更多。某大學外國語學院的俄語、德語、日語等第二外語選修課是3個學分,48個學時,大學語文只有2個學分,30個學時,這樣少的課時,要講授規定的135篇課文,的確勉為其難。

  中山大學的歐陽光教授説,中山大學從改革開放以後一直堅持上大學語文這門課,而且從原來的非中文專業的文科對象逐漸擴大到所有專業,但是整體來講,還是處於比較尷尬的境地。大學語文由中文系來開設,一共40個學時,2個學分,只有4位老師,要承擔全校的大學語文課程,任務繁重。儘管也安排一些年輕的老師來上這些課,由於不是一個學科,學科定位上比較模糊,在學科建設的總體規劃思路尤其是隊伍的建設、教材的編寫方面還需要更多人力、物力的投入。

  據了解,在一些高校的中文系教師隊伍裏,大學語文的教師學歷是最低的,在中文系的隊伍裏算是一個弱勢群體,而且他們的教學和科研不能很好地結合,在學校非常強調科研成果的條件下,這些老師總體上處於邊緣化的位置,課程不斷受到其他課程的擠壓和競爭,競爭力也在不斷地減弱,可以説真是到了尷尬的地步。

  問題:對語文教學的重要性認識不夠

  吉林大學前校長劉中樹教授認為,大學語文目前出現這樣的尷尬現象,主要原因還是對於大學的語文教學的重要性價值認識上有問題。過去,我們總是認為大學語文教育就是要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就是把它作為一個工具。現在要突破過去的工具觀點,大學中文系學生要在中學的基礎上提高文學作品欣賞能力和各種作品的寫作能力,著力於傳統文化的教育;人文精神的教育;民族精神的教育;陶冶情操塑造人文的教育。這是要把它看成終身的教育,這樣認識的話,語文教育就是貫穿終身教育全過程中的一個環節。

  一位大學老師説,我大學剛畢業的時候,全校除中文專業其他所有專業都開這門課,但是到了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全校開語文課的院係只有三分之一,這個趨勢還有可能萎縮。各個院繫領導説現在課時量太大了,有些課又是不能壓的,像外語、政治,所以就要把語文壓了。

  有的教師建議,院係在修訂人才培養方案的時候就要把大學語文的比重加進去,這實際上就是一個上級主管部門的重視問題。現在對老師來講,很多老師不是很願意教這門課,教這門課意味著他沒有辦法評職稱,如果我從事現代文學的可以評現代文學教授,古代文學的有古代文學教授,教大學語文的怎麼辦?這實際上就是一個學科定位問題,能不能從上到下給它一個適當的位置,使老師有興趣有激情教,學生也有積極性去學。不然學生會覺得在高中階段已經解決了閱讀和表達問題,我為什麼還要學這些東西?

  北京大學溫儒敏教授説,在目前高考狀態下,中學語文有些同學不願意學,但是為了高考才學,上了大學之後還要學語文,他怎麼能喜歡呢。一方面在國際上漢語的地位在不斷提高,美國、韓國、日本都有很多人學漢語……另一方面,國內漢語教學地位的下降,特別是在大學裏面,目前國內大學生包括研究生漢語水平普遍下降,最突出的問題是讀書很少,對這種現象我們搞大學語文的教師覺得很不好受。現在全球化,經濟要發展,英語是要重視,而且應該比大學語文重視一些,但是也不能把大學語文擠到一點空間,怎樣想辦法讓學生有那麼一點精力和時間學語文,這要有個政策引導的問題。起碼我們要給大學語文一定的空間,畢竟大學語文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基礎和組成部分。

  功能:培養自覺學習、鑒賞、體驗的有修養的中國人

  我們要什麼樣的大學語文?專家認為,這是大學新生進入大學以後第一門強化母語的人文素質教育課,要讓學生懂得大學生和中學生比,並不是“進一個門出一個門”的簡單問題,而是本質上的跨越。中學是無心看風景,大學則是要培養個人的審美情懷。首先是人文修養上的跨越,從此以後要使自己成為一個對祖國燦爛文化自覺學習、自覺鑒賞、自覺體驗、自覺奉行的有修養的中國人。

  北京師範大學副校長董奇認為,現在一般大學生的基本文字能力不盡如人意,不光是理科專業,甚至是文科的學生也很缺乏,而這種基本的能力是為各個學科能力的學習奠定一個基礎,就像數理化是很多其他自然科學的基礎一樣。大學語文這門課程本身的特點就與其他的課程不太一樣,人文精神通過大學語文這門課來形成非常重要。但大學生現在的藝術和文學素養光靠大學開兩三門課是學不好的,要將課擴大到各門課的課上課下。總的來説,大學語文這門課對於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對於我們學科的精品課程建設,對於我們國家優秀傳統的繼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董奇副校長説,這學期北京師範大學成立了以王寧老師為首的課題組,大力加強對學生綜合素質尤其是人文素質的提高和培養,在勵耘實驗班開設《高等語文》這門課程,對這門課程從教學內容及實施進行了精心的準備和實踐,也積累了一些很好的經驗。

  收穫:對中國文化和自身能力的“兩個自豪”

  北京大學孔慶東教授認為,作為一個中國人如何安身立命?對於我們國家包括整個人類,是一個單純的英語的世界,還是一個保持多元文化生命的世界?從這些方面來講,大學語文課程,它在超越了中學語文課程之後,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專家們認為,不僅是大學語文,還有中小學語文,要從國家整體普通話戰略建設上,它涉及到保衛漢語的問題,涉及到整個國家民族,從戰略上我們應當意識到不是一個面子問題,甚至是生存問題。

  事實上,正是通過語文課、文學課使我們的學生一代代獲得了安身立命的基礎,就是自己的靈魂放在哪兒。前蘇聯學生初中就把語文解決了,高中開始學文學史了,為什麼我們到了大學再去補這些課,是因為學了多年語文首先沒有文學鑒賞能力,給篇文章都看不出好壞來,第二沒有思考能力,第三沒有表達能力。“因此學大學語文是非常有用的”,孔慶東老師説,對學生的生活有用,一輩子能夠豐富他的人生世界,最後達到的教學效果是要達到兩個自豪,一個是對中國文化的自豪,一個是對自己能力的自豪:至少自己除了會專業課之外,作為一個普通人,個人素質是很全面的。

  “一個大學本科生能幹什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北大中文系培養的學生直接就分配到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去做編輯了,現在一個碩士生未必合格。”孔向東老師説,大學本科生的寬基礎是非常重要的,學生們不一定要求特別專,而是要通過做一個完整的文化素質教育,使整個社會都來重新評價中文系的功能和價值,同時要留下空間供各個教大學語文的老師施展,可以是集錦式的,也可以是專題性的,做到靈活和規範的結合,虛與實的結合。

  如何整合語言、文學、文化,怎麼引導學習方法,提高品位,讓學生有興趣,這是所有從事大學語文的教師需要下功夫的地方。大學語文不僅僅是中學語文的延續,而是另辟一條新路引起他們的興趣,對中國語言文學有個概貌和了解,並教他們掌握最基本的欣賞角度,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成為一個真正有文化“根”的中國人。

  文章出處:中國教育報

  文章作者:本報記者 黃蔚

  >>>>>>進入文化論壇,發表您的觀點

(編輯:小文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