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文化頻道 > 中國語文觀察——漢語的尊嚴和方向 > 大學語文何去何從? > 正文

大學語文的未來何去何從 尷尬的大學語文

央視國際 2004年08月17日 16:43

  光明日報

  本期提示:既缺乏政治思想課的權威性,也沒有外語四六級考試那樣的“尚方寶劍”,作為高校基礎公共課的大學語文,面臨著尷尬的境地。高校教學體制中的某些不合理因素更讓一些優秀教師紛紛遠離大學語文的講臺。而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大學生對中文的駕馭能力、對文學的品鑒水平卻不容樂觀。隨著高校課程改革的推行、各類人文課的興起,“大學語文”的未來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

  “大學語文同中學語文到底有什麼區別?大學語文同人文素質教育到底是什麼關係?大學語文課和學生的專業課是什麼關係?我們應該使用什麼樣的大學語文教材?”在近日召開的一次大學語文研討會上,武漢大學的吳天明教授一口氣拋出了一連串的問題。問題看似突兀,實際上是有感而發。

  近一段時間以來,在全國各高校面向非中文系學生開設的大學語文課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壓力:有人認為大學語文是高中三年語文教學的簡單重復,戲稱其為“高四語文”;在人文課陸續登陸大學課堂之後,不時有媒體發出以“大學人文”取代“大學語文”的呼籲;在不少高校,大學語文正在為各種專業課“讓路”,課時被不斷壓縮;而僅在各高校較為“流行”的《大學語文》教程就有數百種之多,“各自為戰”似乎讓大學語文本身少了些權威感,也讓教授大學語文的教師真切地感受到了一種危機的逼近。

  日益邊緣化的大學語文

  對於“大學語文在高校受不受重視”這一問題,“原則性”的答案和“實際性”的回答截然對立。作為基礎公共課,大學語文同政治思想課、外語課一樣,幾乎在國內每一所高校都有開設,這本身就説明了它的重要性。但是,事實上,大學語文既缺乏政治思想課的權威性,也沒有外語四六級考試那樣的“尚方寶劍”。“我們的學生在畢業的時候,對他們的外語水平有一定的要求,但他們的漢語水平如何,就沒人管了。”這句話説起來有點荒唐,卻是事實。很多老師反映,在各自學校的教學辦公會上,他們經常要面對這樣的問題:“大學語文這門課有什麼用?”不僅是課程,教師也在被日益邊緣化。“‘你怎麼在教大學語文呢!’”湖北大學文學院副院長郭康松教授説,他的不少同學在聽説他教大學語文課時,都普遍感到驚訝。驚訝的語氣背後,潛臺詞不言自明。大學語文不是獨立的學科,在很多人眼裏,教授大學語文的老師自然也就失去了“研究方向”。不僅在科研上不受重視,就連申報“精品課程”,也無法同專業課在同一起跑線上,“基本沒有申報的希望”。教授大學語文的教師無形中“矮了別人一頭”,由此形成了惡性循環:不少優秀教師不願承擔大學語文的教學任務,許多學校只好指派剛參加工作的青年教師去上課,而“過渡”幾年後,這批青年教師也迫不及待地紛紛“轉崗”,其教學效果可想而知。而在崗的優秀教師,大多僅是憑著對大學語文的熱愛和對學生的責任感而勉強支撐。以湖北大學為例,郭康松表示,如果沒有湖北省大學語文研究會會長楊建波教授在“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帶領一些青年教師進行大學語文的探索,該校的大學語文教學完全可能是另一個樣子。這樣的情況在很多學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

  大學語文是否有必要開設

  談到這個問題,我們有必要回溯當年設立大學語文課程的初衷。1978年,在時任南京大學校長匡亞明先生和復旦大學校長蘇步青先生的倡導下,全國各高校開始設立大學語文課程,目的有四點:一,提高大學生漢語水平和運用能力;二,傳承傳統文化精髓;三,提升精神文明;四,在改革開放的時代背景下,用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影響世界。在今天看來,這四點仍然有著很強的現實意義。

  “我曾經要求學生寫一篇千字文章,不得出現錯別字或語句不通順的情況,結果,95%的學生做不到。”一位老師這樣告訴記者。而當記者向其他老師求證時,他們表示,沒有精確的統計,“但估計差不多吧。”隨著高校擴招,入學生源的語文素質更加令老師們擔憂,“有的學生連假條都寫不明白。”“難道僅憑幾十個課時的大學語文就能解決這個問題嗎?”有的老師質疑。“那不正説明應該加大而不是減少大學語文的課時量嗎?”更多的老師反駁道。

  在絕大部分教師心中,大學語文的“實用性”只是其教學目的的一部分。“一個人可以不會寫詩,但不能不會欣賞詩歌。我們要教會學生們如何鑒賞美”,湖北大學楊建波教授説。她並不否認有些學校可能將大學語文上成了“高四語文”,但她認為,“問題不是出在課程上,而是出在教法上。中學語文的部分失誤在於,教師佔據了所有的時間、講授了‘所有的’知識,但沒有教會孩子如何利用時間,如何自主獲取知識。”同時,她認為,大學語文課有助於學生們去體會文學中蘊涵的人生哲理和體悟。“比如,現在的孩子們耐挫折能力非常差。我們在講授蘇東坡詩詞的時候會結合作家的生平,在潛移默化中引導他們樹立不屈不撓的人生精神。在這個意義上,語文教學同樣是一種人文教育。”

  但是,也有老師提出了不同看法。同是湖北大學的王勇副教授認為,大學語文不應承載太多的教育責任。傳統文化、文學、歷史、哲學等等負載在一門課程上,“大學語文就像一輛載重卡車,它已經超載10倍、20倍了。”或許正是如此,有的高校正在醞釀用更加細化的課程代替現有的大學語文課。據悉,武漢大學正在計劃設計多達50門的人文素質教育方面的課程供學生選擇。然而,楊建波認為,“大學語文用文學的藝術形式,以情感育人,這是任何以傳授知識為主的課程都無法取代的。”

  由此不難看出,不僅大學語文教學圈外的人士對大學語文有諸多議論,即便從事此項教學的教師對它也有不同的看法。或許,這也正是大學語文遭遇的又一個尷尬吧。

  大學語文如何走出尷尬?大學語文的未來何去何從?似乎還沒有人説得清。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在任何高校課程改革的規劃中,文學乃至傳統文化的普及都應該得到強化而不是削弱。在這一點上,很多高校還距離目標很遠。談到這點,已年近七旬的武漢大學唐榮昆教授有些激動。“愛因斯坦説過,對世界名著、文學名著沒閱讀、不欣賞的人,等於高度近視的人不戴眼鏡。”隨後,他又引用了鬱達夫在《懷魯迅》一文中的一段話作為補充:“沒有偉大人物出現的民族,是世界上可憐的族群;有了偉大人物不知道擁護、愛戴和崇仰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一字一頓之間,溢滿老人的殷殷之情。(“光明視點”記者:邢宇皓 本期策劃:夏欣 徐可)

  >>>>>>進入文化論壇,發表您的觀點

(編輯:小文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