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文化頻道 | 首頁 | 漢語Vs英語 | 大學語文何去何從? | 中學語文教育路在何方? | 仰起漢語的尊嚴 | 進入文化論壇,發表您的見解  
">
中學語文教育路在何方?
央視視點:語文教育改革向何處去?
個世紀末,一場語文教育大討論波及全國,影響至今。語文教育的本質是什麼?要達成什麼樣的目標?塑造怎樣的人才?如何才能實現這個目標?多方見解眾聲喧嘩、莫衷一是。一派意見強調語文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和審美情懷,另一派意見則認為,應該突出語文作為基礎教育的工具性和實用性。
中國人民大學中文系教授:從大學角度談中學生的閱讀與寫作
受大環境的影響,受一些硬性規定的嚴格考試製度的影響,學生對外語肯于下死功夫,耗費了大量時間,這當然無可厚非,但問題是有些人主觀地認為,中國人的漢語水平還會有問題嗎?於是乎問題隨之而來,造成學生對漢語不重視,不肯下死功夫。有一件媒體報道的真事很能説明問題,有家外企招聘中國員工,有位外語極佳的應聘者卻落選了,是因為他的外語水平不夠好嗎?當然不是,而是因為漢語水平太差,不過關。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曹文軒:閒話讀書
世間有許多讀書種子。但他們的讀書似乎與他們的精神無補,反而讀成呆子,讀成迂腐可笑之人。曹聚仁先生説他曾聽説過浙江金華有個姓郭的,書讀到能將《資治通鑒》背誦一番的程度,但寫一個借傘的便條,卻寫得讓人不堪卒讀(那便條寫了五千余字)。
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教王富仁:經典性與可感性的統一——中學語文教材的基本要求
我們強調“懂”,實際上,“懂”是很難的。魯迅到了30年代,還説很少有人懂得他的《阿Q正傳》。但閱讀、欣賞、接受語言作品的基礎不是“懂”,而是可感覺性、可感受性。一個兩歲的孩子,是不“懂”得“月亮”的,但他看到了它,感覺到了它,對它有所感受,爸爸、媽媽告訴他這是“月亮”,他就記住了這個詞,能夠運用它表達自己的所見、所感。他對月亮的“理解”是在一生的過程中逐漸豐富化的,並且至死也無法完全理解它。
山西 張石山 :理所當然的事
中國學生,學好中國語文,實在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 從我今天的角度認識,我希望我們的語文教學首先就應該是充滿趣味的,生動活潑的,師生展開研討的,課堂上允許看武打小説以及偵破言情小説的。不幸我們沒有遇到那些理想的教育環境與聰明開放的教師,那麼只有我們自己變得聰明些。
俞平伯:讀書的意義
現在有一種情形,這十年以來,説得遠一點,二三十年以來都如此,就是國文程度顯著地低落,別字廣泛地流行著,在各級學校任教的,人人皆知,人人皺眉頭痛,認為是不大好辦的事情。這嚴重的光景,不僅象徵著讀書階級的崩潰,並直接或間接影響到民族的前途,國家的發展。文字教育好像不算得什麼。文字原不過白紙上畫黑道,一種形跡而已,但文化卻寄託在這形跡上。
湖北 張玉能: 語文教學必須煥發審美光輝
其實,語文課的教材、教法、傳授過程本身就充滿著審美本性。那一篇篇古今中外的散文、詩歌、小説、戲劇、童話、寓言,都構築了一個個精緻、完整、豐富、生動的美好世界,那裏有美醜的交鋒,有優美的人性和風景,有崇高的人格和景觀,有人生的悲和喜,也有世界的幽默和滑稽......它們不僅啟迪人的智慧,陶冶人的德性,而且自身就令人留連忘返,賞心悅目,情感激蕩。如果我們的老師們把這些美的對象支解成知識零件,道德片斷或政治概念,那就太褻瀆了文學的聖潔聲名。
清華大學 楊衛 :仰看中學語文
沒學好中學語文的又何止我們這一代人。清華大學的學生是高考中的佼佼者,但語文水平卻不敢恭維。僅以我指導過的學生為例,在本科畢業論文和研究生學位論文中,能流暢地用中文表達的人不足一半。我這個沒有受過正規語文教育的人,卻經常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為學生們批削論文,潤色文字。清華大學的博士生在完成學位論文的同時,需要寫一篇“哲學論文”,這又成了那些中學語文不好的同學的鬼門關。
山西師範大學 韓驚鳴 :談語文的性質
語文是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提高學生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的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