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187
最後的“海上吉普賽人”
  •   “疍家人”,又名疍民,他們的家像漂浮在水上的蛋殼,所以他們也被稱為“疍家人”。從與海相伴、以船為家、以漁為業、漁歌唱晚,到集體遷居、離海上岸,直至今日的脫貧攻堅、全面小康,海南疍家人的生活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映射出大時代中城市的發展變遷。
  •   清晨5點,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縣的新村中心漁港已經開始忙碌,漁船的馬達聲和卡車的轟鳴聲熱鬧了整個碼頭。出海歸來的大小漁船滿載著漁獲紛紛駛入漁港,整齊地停靠在碼頭準備卸貨,一些造型特異的“燈泡船”格外引人注目。當地漁民介紹説,這是燈光圍網漁船,這些燈泡就是疍家人漁船的標誌。
  •   今年42歲的陳列曾經就是其中一艘“燈泡船”的主人。“燈光圍網捕魚是我們疍家人的文化特色,晚上在海面上點燈的時候也是很壯觀的。”他説。
  •   作為疍家人後代,陳列在盡力讓更多人了解他們和祖輩的生活方式。這是一個以海而生、以船為家,漂泊于海上,從不登上陸地的特殊族群,分佈在我國廣東、廣西、福建、海南等沿海地區,他們也被稱之為“海上吉普賽人”。
  •   進入冬季,北方寒意已濃,海南陵水縣則艷陽高照,新村港上數百個疍家漁排星羅棋佈,一間間紅頂小木屋散落在漁排上鱗次櫛比。遠遠望去,如同一座壯麗的水城。人們在小木屋裏吃喝拉撒,在漁船上養家糊口,有的漁排住戶還養了狗。
  •   陳列的家族在這裡謀生已有9代之久。他整個童年時光都是在船上度過,直到10歲那年,他家才在港邊的沙灘上建起了高腳屋。
  •   在他的回憶中,兒時的住家船隻是簡單用木板釘成的。有的經過風吹浪打和銹蝕,已經破敗不堪。除了是在水上,內部佈置與陸上房屋並無二致,都有廚房、客廳、臥室和衛生間。
  •   如今,陳列和他的家人們都已經擁有了自己的樓房,但為了發展水産養殖業,仍延續著傳統的居住習慣,過著“兩棲”生活。
  •   陳列在漁排上的居所是一間不足10平方米的小木屋內,廚具、風扇等傢具家電應有盡有。小木屋一側,被子衣服還有漁具堆得滿滿噹噹。
  •   陳列告訴記者,年滿3歲後,長輩就要教孩子們游泳。為防止孩子跌落水中,在學會游泳之前,每一個孩子身上都一直綁著繩子,繩子的另一頭要麼在船上係著,要麼就緊捏在長輩的手裏。
  •   到了上學的年紀,船上的孩子們也都上岸去上學。每天早晨,幾家的孩子聚在一條船上,由長輩搖櫓送到岸上。放學後又由小船接回住在船上。
  •   陳列十幾歲就跟隨祖父和父親出海打魚,如今的他仍對兒時的記憶尤為深刻,如何看天氣行船,如何撒網捕魚,從小受到父輩們耳濡目染,等到他們十七八歲就可以獨立行船捕魚了。
  •   陳列回憶,20多歲時和父親駕駛小漁船出海捕魚,一天時間打了近300斤魚,就在收網之際,天氣突變,他和父親駕駛的小船幾乎被風浪打翻。靠著頑強的意志力,父子倆在大海上堅持了十余小時,才被同伴發現獲救。
  •   類似的經歷在海南疍家人的記憶中並不少見,大海演繹著疍家人與風浪搏鬥的故事,大海也滋養著疍家人茁壯成長。
  •   疍家人的起源學術界並無統一説法,分散記載于各類著作中。海南疍家人自秦漢時代從東南沿海遷徙而來,聚居在漁業資源豐富的海灣灘塗。海口港、鋪前港、昌化港、三亞港等港口,都曾生活著疍家人。
  •   隨著歷史的變化,大風大浪使疍家人的生存時刻受到威脅。傳統漁業也很難滿足生活的基本需要。於是,部分疍家人開始向岸上發展,演變成為具有新的生活方式的“兩棲疍家人”。
  •   陳列向央視網記者介紹,他所在的陵水黎族自治縣新村鎮全鎮有疍家人1.6萬人,大多已在岸上蓋樓。除了造大船捕撈、網箱養殖、海産品運銷外,隨著當地旅遊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疍家人年輕一代走進了城市裏的企業工作。
  •   “我覺得未來這些漁排將會消失,新一代疍家人,更願意到外面闖世界。”陳列感慨説,每年村裏都有學生考上大學,大多數畢業後都不會選擇回來!
往期回顧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