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183
兒科醫生:“不平靜”的小夜班
  •   新冠肺炎疫情使醫療衛生行業的社會認同感提高,今年,醫學相關專業報考形勢和錄取分數持續走高。而兒科醫生少,孩子看病難,是由來已久的社會現狀。眼下,隨著秋冬季兒科就診高峰期的到來,我們跟隨三位門診值班醫生,走進首都兒科研究所不平靜的“小夜班”。
  •   下午五點,北京的天剛剛黑下來,醫院的大廳卻已經完全被白熾燈照亮,諮詢臺前擠滿了人,伴隨著上上下下的腳步聲,沒有人有一點要暫停的意思。人頭攢動是醫院的常態,忙碌沒有時差,區別於其他醫院,這裡新生兒的啼哭、小朋友們不分場合的喊叫蓋過了一切,每個工作日的下午五點,是首都兒科研究所小夜門診開始的時間。
  •   在連續出診了上午的特需和下午的專家門診,夜診是陸穎霞今天出的第三場門診,對於已經從業16年的陸穎霞來説不再糾結于工作時長,畢竟這是她真心喜歡的職業。
  •   兒科又稱為“啞科”。成年人可以準確地描述自己的症狀,但想要孩子準確説出自己的病痛絕非易事,而更年幼的孩子往往用哭鬧來表達。
  •   抵觸,是兒童看病時最普遍的情緒,所以需要兒科醫生憑藉經驗準確地了解孩子的真實感受。
  •   “選擇兒科就是比較喜歡小孩,孩子來醫院會害怕,有的孩子確實很鬧,但是多數孩子還是很乖,走得時候還跟你説再見啊,阿姨好,還是挺好的。”一切都是機緣巧合,陸穎霞談起了選擇兒科的初衷,職業的尊重和認同從天真無邪的孩子口中説出更讓人心暖。
  •   小月齡的孩子作息無常,上了學的孩子要等下學、吃完晚飯,大多數無法像成人一樣按預約時段按時就診。對於焦急的家長來説,掛號費早已不是區分診室的門檻,能挂上哪個是哪個。
  •   每年到了秋冬季節,各大醫院涉及“五官”的科室都會迎來井噴式的就診高峰。林楓對夜診並不陌生,從接觸耳鼻喉科到現在已經快十年,接觸的患兒往往沒有什麼致命的大問題,生活質量卻受到了極大的影響。
  •   對於兒科來説,供不應求仍然是整個大環境的主色調,增加門診數量是一個解決方法,也意味著給兒科醫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同樣是經歷第三場門診的還有口腔科的主治醫師孟麗芳,她的診室燈火通明。
  •   口腔操作需要醫生和患者都集中注意力,有時候面對不能配合的孩子,看診時間會拉長,家長也是幹著急,有的朝孩子發脾氣,孟麗芳還得兩邊安撫。
  •   “我好不容易挂到號,又等了那麼長時間,為什麼不能一次治療完?”面對家長的不理解,口腔科的主治醫師孟麗芳會儘量解釋清楚,有時還會花費很長時間,使她本來就繁重的工作量更加飽和。
  •   新冠疫情發生後,大眾對醫護人員的尊重和認可在不斷提高,很多醫生表示,有不滿情緒的家長比以前少多了。
  •   學生們陸續開學返校,而秋冬季正值兒童就診高峰期,首都兒科研究所22個專業科室全部增開了小夜班門診。不用請假、不用耽誤學習和工作,確實方便了學生和家長。
往期回顧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