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185
山脊上的長城修繕工
  •   長城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偉大的建築工程,它始建於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秦朝統一中國之後聯成萬里長城。其工程之浩繁,氣勢之雄偉,堪稱世界奇跡。但隨著時間的流逝,不少區域的長城在多重因素的影響下風化、破損嚴重,亟待修繕。
  •   2019年,北京發佈了長城保護“任務清單”,10項長城搶險加固工程正式啟動,位於昌平區流村鎮的明長城就是其中一項。據相關文獻記載,該段長城為明嘉靖年間所修建,全長2.47公里。數百年來,受自然風化和一些人為活動破壞,這段長城的墻體建築普遍開裂,許多地方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坍塌,不少敵樓和墻身已經被荒草覆蓋。
  •   2016年,北京市文物局提交的有關流村鎮明長城的搶險修繕方案得到國家文物局批復。之後,又經過了評估、勘察、準備等一系列前期工作後,流村鎮長城終於在2019年4月迎來了修復者。
  •   “和已經開發的景區相比,這裡的一磚一瓦都是歷史,在這裡才能感受到明長城最真實狂野的一面。”站在一處制高點上,項目負責人高俊慶説,“為了保持該段長城原有的特徵,現在做的只是保護性修繕,就連抗日戰爭時期敵樓上留下的槍眼也都會原封不動地保留下來。”
  •   今年51歲的田國軍是西陵鎮華北村人,20歲的時候就跟著師傅在清西陵做維修工作。30多年過去了,曾參與過故宮、頤和園等重點文物修繕工作的田國軍已經從當初的學徒工成長為大家眼中的“老師傅”。
  •   他也靠著手中的瓦刀將一雙兒女養育成人。如今大閨女已經出嫁,兒子還在保定讀大學。説起古建修繕的艱苦,田國軍略帶遺憾地説:“我們這都是祖傳的手藝,只是現在願意學的年輕人越來越少了。”
  •   在這個數十人的施工隊伍中,40多歲的徐莊則是個“特殊的存在”——他是三頭騾子的主人。由於山頂無法通車,道路狹長陡峭,各個工作面的物料運輸最後都需要通過騾子來馱運。每天工作結束後,徐莊則都會根據第二天的物料消耗來調配騾子的使用,“不能累著,也不能慣著”。
  •   流村鎮長城是明長城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獨特的砌築手法,很好地保存了長城的建築規制和技法,也成為了人們研究明長城和長城烽火臺的重要歷史依據。它位於北京市昌平區和河北省懷來縣交界,呈東北向西南走向。
  •   修繕長城的工作面距離昌平城區較遠,在這裡工作,不比城區,除了日月星辰、荒山老樹,剩下的就是常年伴隨的風沙。為了保證工人們的生活質量,高俊慶每隔一兩天就要開車往返一次,幫忙購買蔬菜、米麵油、藥品、水果等生活物資,再由架設好的索道送上去。
  •   因為條件有限,宿舍由數十根鋼管支撐,四週由帆布和一些彩鋼板圍起來,裏面再搭建一層木板就成了大家休息的床舖。負責山頂施工工作的伊德林説:“這裡一到晚上風就特別大,吹得鐵皮劈啪作響,光屋頂就被風掀翻了三次。”
  •   流村鎮長城地形複雜,山頂天氣變幻莫測,每年只有半年多的施工時間。開工前,這裡平時除了偶有“驢友”經過,幾乎無人問津。
  •   “上山的道路大多是施工隊重新開闢出來的,搭建索道的繩索、鋼管支架和電機也是靠人力和騾子搬運上去的。”伊德林介紹説。
  •   根據長城“最小干預、修舊如舊”的理念,該段長城的所有修復工藝都採用古法進行,除了潑灰,基本用的都是舊料,敵樓上需要用到的一些城磚也是按照原尺寸專門燒制的。
  •   同時,為了保證施工進度和修繕質量,施工隊請來的工人大都有著豐富的古建修復經驗,其中以河北易縣西陵鎮的工人居多。
  •   霜降節氣過後,流村鎮長城的修繕工作正式結束,高俊慶也將和他的工友們開啟新的修繕任務。然而,對於我國的長城保護工作來説,卻遠沒有結束。
  •   據國家文物局統計,長城遍佈我國15個省(區、市)的404個縣(市、區),各類遺存總計4.3萬餘處(座/段)。其中,墻體設施保存比例為1/2以上,墻基、墻體留存比例為3/4以上的,屬於保存現狀較好的長城點段,僅佔總數的12.3%,仍有大量的長城需要修繕。
往期回顧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