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經濟軍事歷史娛樂視頻圖片評論

滑稽戲“羅曼蒂克消亡”是個偽命題

聚焦·梨園 來源:新聞晨報 2017年01月13日 17:41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本版圖片為滑稽戲《七十二家房客》劇照

 

 

  晨報記者 邱儷華

 

  説到上海的滑稽戲,《七十二家房客》是繞不開的經典。3月29日、30日,由王汝剛、毛猛達等笑星領銜復排的《七十二家房客》,將登上第十屆“東方名家名劇月”的舞臺。儘管距演出還有一段時間,但兩場演出甫一齣票就被秒完,劇場和演出方協商將這次演出加至四場。

 

  市場如此火爆,令人不禁疑惑,疲軟多年的滑稽戲是否將迎來一個新的春天,它的“羅曼蒂克消亡”是否只是一個偽命題?記者昨天同人生第一個角色就是《七十二家房客》中的“小皮匠”、如今在新版中既擔任總策劃又出演反角“流氓爺叔炳根”的王汝剛,進行了一次深入對話。

 

  奇跡:兩張票子“換”一個亭子間

  在王汝剛眼裏,《七十二家房客》 是一個奇跡。“楊華生、笑嘻嘻、張樵儂、沈一樂他們這代從舊社會過來的藝術家,當時就想做一個作品,把滑稽戲藝術累積下來的經典橋段組合成一個滑稽戲。其實之前《七十二家房客》有一個獨腳戲版本,講抗戰時候上海的住房條件困難,鄰里之間鬧出不少笑話。那個戲很短,不超過半小時。當時他們老一輩人喜歡泡混堂(澡堂),就在混堂裏商量乾脆把滑稽戲的經典,‘調查戶口’‘逼討房錢’‘拔牙齒’這些反映舊社會百態的經典橋段拼起來,舊瓶裝新酒。”

 

  那是在上世紀50年代,公演後反響熱烈。“當時在大同戲院,就是現在的新天地太平湖這裡演出(這個戲院現在已經沒有了),那時叫八仙橋。簡直一票難求,賣到不得不加演,結果剛放出消息説週日加演日場,三個鐘頭不到,票又賣光了。”王汝剛説當年有人用《七十二家房客》的票子換到了一套房子:“當時戲裏有個跑龍套的演員要結婚,去房管所申請,人家一聽説他是這個戲的演員,就大開綠燈,結果兩張票子搞定了優先分房權,最後換到了一個亭子間。”聽上去像個段子,但也可以見證這部戲在當時的影響力了。從上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這部戲大江南北演了個遍,後來還被改編成電影。

 

  這部戲的第二次高峰是文革結束後——1978年原來的大公劇團正式改名為人民滑稽劇團,這部戲成為劇團壓箱底的鎮團之寶。但那個時候,老一輩的演員都紛紛去世了,新人接棒,王汝剛從藝的第一部戲就是《七十二家房客》裏的小皮匠。“那個時候我只有24歲,我現在自己看看劇照,那個時候賣相老好額。”

 

  2000年這部戲迎來又一次高峰。人滑把這部經典恢復成功,在上海大劇院連演四場場場爆滿。那時第一主角警察“369”請來了台灣的淩峰出演,演二房東的是電視演員楊昆,王汝剛從英俊的“小皮匠”變成了“流氓炳根”,“這部戲當時也打破多個紀錄,是第一次滑稽戲走進大劇院。”緊接著,人滑于2000年下半年排出了自己劇團的版本,在逸夫舞臺上演,觀眾一致認為,楊華生老一輩傳下來的接力棒,下一輩接到了。2006年中日友誼文化節,這部戲被帶去日本,在大阪演出四場,同樣一票難求。

 

  王汝剛反復講,這部戲就是一個奇跡,奇跡也依然在延續。他悟到的原因有三:“第一,本子紮實接地氣,紮根上海市民的日常生活;第二,笑聲中有真理,故事講的是善與惡的鬥爭,最後佔上風的是正能量,很勵志;第三,在劇中出現的小市民是社會的主體,他們身上有很多缺點,比如貪小便宜,説怪話,但是在遇到關鍵問題時,他們是正直的、勇敢的,而且非常有人情味。”

 

  尷尬:從業人員少且無專屬劇場

 

  滑稽戲式微已經談了很多年,王汝剛也承認現在還不是滑稽藝術最好的時代。“正巧昨天中國曲協在統計北京相聲從業人員的數量,猜猜多少?3500人。上海的相聲劇社也有好幾個,但是他們現在的處境是進不了劇場的苦,而且從整體數量來看,從業人員數量遠遠不夠。”

 

  從業人員都不夠,觀眾當然少,那專屬劇場能辦得起來嗎?王汝剛認為在當下建立純滑稽劇場也許火候未到,但是把幾個本土劇種匯聚在一個劇場裏,形成常規化演出,這個方法還是可行的。“觀眾可以培養,更需要引導,我們完全可以培養現在的觀眾對本土藝術的喜愛,同時用劇場去引導他們自然消費的慾望。要做到這一點,單個劇團是不行的,但是如果有這樣一個行業和社會的整體有共識,這件事會容易很多。”

 

  悲觀的人很多,但王汝剛是樂觀的:“滑稽戲不怕沒人看,交大學生就有滑稽劇社,很多高校都有,喜歡本土文化的年輕人其實挺多的。我們現在專業人數不夠多,如果各方面關係梳理好,不怕沒人來看,更不怕沒人來演。”

 

  但即使從業人員數量和專屬劇場這兩大瓶頸得以改善,在王汝剛看來,目前來講還有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就是,整個社會對於本土文化的自覺。“現在很多新劇場引進大量的國外劇目,我一點兒也沒有意見,但是為什麼不同時增強我們自己本土文化的信心?搞了半天都是外國的演出,那也不行啊,應該各佔一定比例,才是健康的文化環境。不僅滑稽藝術,本土藝術有很多好東西,但現在還沒有好好挖掘。”

 

  願景:滑稽戲可成為滬語教科書

 

  近期電影《羅曼蒂克消亡史》的熱映,在王汝剛看來,是一個本土文化自覺的好契機。在他看來,滑稽戲可以成為滬語教育的教科書。“我其實一直認為,最適合做滬語教科書的有兩個戲,一個就是我們滑稽戲的《七十二家房客》,另一個則是滬劇《阿必大回娘家》。”

 

  王汝剛告訴記者一個有趣的案例,就是老美對滬語文化的敏感度:“迪士尼的米老鼠唐老鴨是有上海話配音版的,是美國迪士尼樂園專門請了上海的滑稽戲演員去配音,放在他們的資料庫裏。這些我們自己不大重視,人家已經意識到了,而且非常重視。”

 

  在王汝剛看來,《羅曼蒂克消亡史》再次讓大家意識到了上海人和上海話的“腔調”:“以往很多作品裏演到上海,表演得比較片面,比如拘泥于‘小丈夫’這種狹隘的想象。其實上海人和上海話有其真諦,值得我們好好揣摩。”

 

  真諦是什麼?王汝剛給出了一個“強鏈結”——去看滑稽戲《七十二家房客》。“我們現在住在那麼好的房子裏面,但人際關係是怎樣的呢?看看過去的上海,人與人之間是多麼親熱。”

 

  這部戲裏有滬語獨特的格調和濃濃的上海人情味,這兩樣東西都值得被這個時代珍視。所以,“王汝剛”們是自信的:“這一版我們個別字眼可以做調整,但我要求舞臺劇不要有太多新變化,網絡語言絕對不放。我要表現的就是那個時代,我們不想去迎合年輕人,滑稽戲應該去引導他們。”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熱點推薦
戲曲圖集
860010-1140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