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經濟軍事歷史娛樂視頻圖片評論

中國戲曲經典名家盛薈 800分鐘感受“最戲曲”

聚焦·梨園 來源:新聞晨報 2016年10月25日 16:56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呂蒙正·煮糜》曾靜萍飾劉月娥


《貴妃醉酒》魏海敏飾楊玉環

  晨報記者 邱儷華

  上週末(10月21日至23日),作為本屆上海國際藝術節的重要演出項目,“600分鐘600年——中國戲曲經典名家盛薈”在天蟾逸夫舞臺上演。來自9個劇種的14位當今戲曲界代表人物齊聚上海,以三場最終時長近800分鐘的演出,呈現一部活化的中國戲曲“濃縮大觀”。

  開演前,也有人擔心當下觀眾對於戲曲“拼盤”類的演出已經審美疲勞,但上海觀眾是識貨的,三場演出平均八成的出票、最後一場全部售罄的票房成績很能説明問題。尤其是第二場長達五個半小時的演出,創下了天蟾逸夫舞臺自1994年大修重新開臺以來演出時長的最高紀錄。

  連看五個半小時 上海觀眾不喊累

  藝術家們紛紛亮出絕活:滬劇名家華雯的《女看燈》是整個演出活動的開鑼劇目,劇中有一段252句“賦子板”,在滬劇舞臺已經30多年沒人敢碰。越劇名家錢惠麗、王志萍此次選擇的《追魚·書館》、《梁祝·樓臺會》都是傳統名劇。其中,《梁祝》名家版本無數且各有特點,現在越劇舞臺上常見的是“范傅派”《梁祝》,“徐王派”版本則難得一見。來自江蘇的國寶級崑曲名家石小梅聯袂蘇州崑曲劇院院長王芳帶來的“獨家版”《牡丹亭·幽媾》,給從未見過此版的上海“昆蟲”帶來驚喜。

  尤其10月22日下午創紀錄的330分鐘演出,當天恰好是梅蘭芳大師的生日。來自台灣地區的京劇表演藝術家魏海敏是梅派首席再傳弟子,為觀眾帶來了幾乎是梅蘭芳甚至是京劇藝術代名詞的《貴妃醉酒》。來自閩南地區的梨園戲是中國最古老劇種之一,其代表藝術家曾靜萍讓800多年曆史的“活化石”重煥生機,這次她選擇的《呂蒙正·煮糜·過橋入窯》、獨角戲《玉真行》,都是當代梨園戲演員從老藝人那裏學習、搶救出來的瀕危劇目,難得一見梨園戲的上海觀眾看後無比激動。同樣鮮見於上海舞臺的川劇,由老藝術家王世澤帶來,一折師徒、父女同臺的《摘紅梅》觀賞性極強……如此精彩,難怪整整五個半小時,觀眾依然興致不減——當天下午演到第二次幕間休息時已近18時,記者看到一位上海戲迷在休息大廳給家裏人打電話,“不要等我回來吃晚飯了,我還有兩折沒看完呢!”

  不止賞戲曲技藝 更領略戲曲精神

  “600分鐘600年”為何能令觀眾如此著迷?

  業內比較一致的看法是,“角兒(即好演員)”應該是戲曲的核心競爭力。“角兒”身上凝聚著中國戲曲的核心魅力,而製作方把這個代表當今戲曲最高表演水平的盛會放在本就具備充分文化發酵力的魔都,無疑也為回溯中國傳統戲曲核心之美提供了一次極富創意的“雲備份”,觀眾只要直接走進劇場“下載”即可。

  記者發現,這三天嗨起來的豈止是觀眾,藝術家們也感到興奮不已,所謂“內行看門道”,三天的演出也是一次毫不誇張的“業界峰會”。

  採訪中,魏海敏就毫無保留地向記者講述了自己在側幕看到的“門道”,坦言這一次和這麼多劇種的優秀藝術家同臺,看到的不僅是技藝,更是精神:“每個劇種都有非常豐富的人文特色、藝術語言和表現手段。比如,川劇王老師的每一個身段都上升到了絕活兒,一般人是看了也學不會的;李樹建老師特意選了一個傳統聲腔,又因為特殊的嗓音處理,讓你特別容易感受到一種哀傷的氣氛; 梨園戲曾靜萍的表演裏有很多類似于木偶的動作,這是梨園戲最特殊的地方,她把傳統的技藝學到自己身上,經過消化變成今天的模樣,很精彩地傳達給了觀眾……”而魏海敏自己的一段《貴妃醉酒》 在音樂部分的處理也是非常複雜的,楊貴妃四平調的飲酒、聞花的曲牌都變了好多調門,相同的調用不同的調門拉出來有不同的曲牌名字,難得一見。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熱點推薦
戲曲圖集
860010-1140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