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經濟軍事文娛視頻圖片評論

大學,咋就不能讓人進來看看?

旅遊首頁 來源:北京日報 2017年08月10日 14:03 A-A+

原標題:

  時值暑假,高校遊異常火爆。近日,一則“一家四口藏身快遞車試圖混入清華園”的新聞引發熱議。有人感嘆,知道清華北大難考,沒想到校門也這麼難進;有人質疑,大學開放一些又有何妨;也有人認為,校園不是景區,太多人涌入有損校園風貌。究竟怎樣才是大學校園正確的打開方式?本報讀者有話説——

  大學之大要在開放

  大學尤其是公立大學,具有一定公共性與開放性。如此限制遊覽參觀,有失大學之“度”。不管出於何種考量,都不免給人一種封閉與傲嬌的感覺。

  近年來,“高校遊”熱度不減,背後是人們對名校及其文化的憧憬與嚮往。趁著寒暑假,許多家長都想讓孩子和名校有一次“親密接觸”,期待他們受到熏陶與感染,這無可厚非。事實上,大學也應當以更開放的姿態面對慕名而來者,讓滿心期待的孩子們少吃閉門羹。

  限流、驗證等舉措,一定程度上是大學對不安全因素的規避,體現出一種“封閉才有秩序”的抗拒思維。有人説,清華園裏不應遊人如織,未名湖畔也不該熙熙攘攘,這樣會傷害到大學多年才積累起的人文環境。但筆者認為,相比有些吵鬧的人群,拒人千里之外的態度,更有損其文化。

  反觀國外許多大學,如劍橋、牛津、哈佛等都是全開放的,甚至連圍墻都沒有。前段時間,清華大學給殘疾學生“人生實苦,但請你足夠相信”的回信,感動了很多人。面對園外眾多翹首以盼的家長與孩子,大學是否也需要保有這份關懷與包容,而不是一味靠“這是規定”冷冰冰地拒絕。

  (山東 林若琰)

  與其硬攔不如想招

  為了保障正常的校園秩序,大學限制客流有其合理性。但是怎麼限,卻是很考驗智慧的一件事。

  其實,在這個問題上已有不少成熟辦法可資借鑒。例如,可參考一些博物館網絡預約的模式。這在技術上沒什麼難度,而且實時更新剩餘入園名額,也能給等候者以明確的心理預期。既透明又高效,今天約不到就改天,可有效避免在太陽下暴曬幾小時依舊拿不到進門券的尷尬。

  另外,從更開放一些的角度講,有序引導或許比硬性阻攔更有效。例如,可參考國外一些高校,實行“大開放,小封閉”的模式。暑期遊客較多時,校內實行分區管理,將教室、圖書館、實驗室等與其餘地方隔離開,同時在校園內放置更多的旅遊指示與警示牌,如教學區禁止入內,宿舍區請保持安靜,請去收取現金食堂就餐等。另外,學校也可以發動學生力量,鼓勵他們兼職做校內導遊志願者,並納入勤工儉學範疇。這樣既能更好地維護校園秩序,也能讓遊客了解真實的大學。如此種種,只要用心琢磨,完全可以做得更好。

  人少不意味秩序井然,人多也不必然場面混亂,關鍵是以何種方式引導與管理。對於一些名校來説,假期遊客如織,年年如此,已成常態。因而,很有必要在管理上多動些腦筋,讓遊客體驗到氛圍良好的大學生活。

  (山東 何若)

  蔑視規則還談何熏陶

  進清華北大等名校參觀是為了讓孩子接受好的教育熏陶。但部分家長不肯遵守排隊秩序,為進校園不惜偷偷摸摸、投機取巧,卻著實給孩子們上了一堂惡劣的蔑視規則課。

  不文明的遊園行為,正阻礙著大學的進一步開放。除了跟著黑導矇混入校外,參觀大學的遊人不文明行為還有不少:排隊時亂丟垃圾、踐踏校園草坪、校內大聲喧嘩等等。諸如此類,無疑損害了大學的應有之貌。為應對於此,一些大學不得不確立邊界,以維護學校應有的秩序。一定程度上,這不是不開放、不包容,而是抵制洶湧而來的過度消費的無奈之舉。

  校園不是景區,大學的魅力也不在於建築與風景,而在於濃郁的人文氣息與學術氛圍。比未名湖的荷花更美的,是清晨湖畔的瑯瑯書聲和午後石階旁安靜讀書的學子。參觀校園如果過於注重熱熱鬧鬧“到此一遊”,那麼不來也罷,頤和園的湖水豈不更美。

  • 國內
  • 出境
  • 視頻
  • 美食
  • 圖片
  • 遠方的家
860010-11280406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