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新華網渥太華6月26日體育專電 (記者馬邦傑 岳東興)“鋒無力”一直是中國女足主帥郝偉頭痛無解的問題。
中國隊在本屆世界盃5場比賽中,除了對美國隊一役全場遭到壓制沒能創造像樣的機會外,其他4場比賽都有射門良機。第一場對加拿大隊的比賽,中國隊至少有兩次可以形成單刀的機會,可惜一次都沒抓住。隨後在與荷蘭和喀麥隆隊的比賽中,中國隊創造了大把機會,每場比賽也只進一球。
在足球比賽中,教練可以設計一個有效戰術體系,但在進球方面,往往無能為力。當年霍頓執教中國國奧隊時曾説,教練的職責是設計戰術創造射門機會,但能否把球打進就是射手們的任務了,教練無法越俎代庖。
進球更多需要球員天才的靈光閃現和創意發揮。這樣的球員只能由俱樂部或地方隊發現和培養,送進國家隊效力。國家隊不是培養天才射手的地方。中國女足的優勢是長期集訓,但集訓只能優化球隊的戰術體系,促進球員之間的默契配合,對射手的創造力和意識的提高作用甚微。中國隊將來即使集訓次數再多,也不可能培養出優秀的射手,優秀的天才射手只能來自基層。
像巴塞羅那的拉瑪西亞等青訓營在西班牙都被俗稱為“採石場”。那裏負責挖掘有天賦的球員進行打磨,培養他們的創造力和意識。西班牙國家隊優秀球星都是這樣培養出來的。美國女足的“採石場”在他們的學校和基層俱樂部裏,那裏有300萬足球人口。中國女足只有十幾支比較封閉的專業隊,不足千人。
300萬産生優質球員的概率當然比1000人高。因此,中國女足在世界盃和奧運會賽場上從來沒有贏過美國隊。後者已經奪得兩次世界盃冠軍另加四塊奧運會金牌。
“鋒無力”暴露的不是中國國家隊訓練和戰術問題,而是整個人才培養體系的問題。中國隊和美國隊在世界盃賽場的比拼其實更是背後人才培養體系的較量。
最近一次在世界盃賽場把美國隊搞得狼狽不堪的是巴西巨星瑪塔。她在2007年世界盃半決賽中,把美國鐵塔般的後衛變成了笨手笨腳、滑稽可笑的木偶。曾經力保美國人連續51場比賽不敗的鋼鐵防線在這位巴西天才面前土崩瓦解。瑪塔風一般的速度、魔術般的盤帶、神出鬼沒的射門,將桑巴藝術足球的瑰麗闡釋得淋漓盡致。她在鋒線上從容自如地左衝右突讓美國隊防線疲於應付,結果4-0大勝美國隊。
時任中國隊主教練的多曼斯基曾説:瑪塔是獨一無二的,將來中國也可以有自己的“瑪塔”。
瑪塔像貝利、馬拉多納那些足球天才一樣無法複製。目前中國的足球環境如果沒有改善,永遠也培養不出自己的“瑪塔”。
瑪塔的故事説來簡單。她出生在巴西的一個貧困小鎮,窮苦的生活讓她只能從踢足球中尋找些許難得的快樂。在泥濘的街道巷子內,她用破布包紮成的“足球”練就了過人的技藝。她的成功一半得益於她超人的天賦,一半得益於巴西無與倫比的足球環境。在那裏,你痛苦就去踢球,你快樂也去踢球,足球就是巴西人的生活方式。
瑪塔告訴中國女足一個非常簡單樸素的道理:成功的足球源自成熟的社會足球環境。這也是美國、德國女足成功的基點。
如果中國足球不花大力氣培育這樣一個基點,所有的努力都將無異於建造空中樓閣,將來困擾中國女足的也將不僅僅是“鋒無力”,恐怕會是“整體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