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體育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直播點播NBACBA國足中超歐冠英超意甲德甲數據客戶端策劃

新球首次亮相世乒賽 新塑料乒球更加安全環保

體育資訊福州晚報 2015年05月04日 11:38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3日晚,第53屆世乒賽在蘇州落下帷幕,這是“40+”新塑料球在世乒賽歷史舞臺上第一次亮相。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乒乓球材質為“賽璐珞”(celluloid),即硝化纖維塑料。自去年7月1日起,賽璐珞球結束了它在乒乓球歷史上120多年的使命,取而代之的是以高分子聚合物為原料的新塑料球。

  跟賽璐珞乒乓球相比,新塑料乒乓球無毒、不易燃燒,因此也更加安全、環保。

  從加工技藝看,新塑料乒乓球採取“有縫”加工工藝,即通過兩個半球體膠合的方法,在膠合部位形成接縫。此外,國際乒聯還規定,新塑料球的直徑標準由原來的39.50—40.50毫米上調到40.00—40.60毫米,並以“40+”標注。

  材質與工藝上的不同,讓新塑料乒乓球與賽璐珞乒乓球相比在速度、旋轉與彈性方面都有了明顯下降。在新塑料球的競技場上,運動員為了提高回球質量,他們不得不增加擊球力量。長久以來固定的技術動作在短時間內增加力量負荷,肌肉、骨骼、軟組織便要承受更大的傷病風險。這就是為什麼在本次世乒賽中,張繼科、許昕等運動員會多了一個“摸肩”的動作。

  那麼,“40+”的乒乓球時代,會不會帶來更多的傷痛?

  乒乓球歷史上的任何一次變革,都帶著“傷痛”。2000年,乒乓球從直徑38毫米改為40毫米,開啟了“大球時代”。從那時起,乒乓球運動員的技術動作也隨之被“拉大”,相比于老一輩運動員的“小動作”,“大動作”讓運動員的受傷概率增加。2001年,“11分制”和“無遮擋發球”規則實行,曾經的慢熱型運動員,以及靠隱蔽的發球變化為主要得分武器的運動員也逐漸淡出歷史舞臺。最知名的“受害者”,就是現任男乒總教練劉國梁。

  但我們應該看到,改革的浪潮裏,傷痛必不可少,但不是主流。陣痛之後,便是一股新的氣象。大球時代以後,回合的增加提高了乒乓球觀賞性,“11分制”更是增添了乒乓球賽場上的偶然性。細看本屆世乒賽的一張張成績單,不少人在這個嶄新的時代裏取得了突破。木子在第一次參加單打賽事便獲得女單季軍;香港隊員唐鵬打進男單八強,創造了香港男乒在世乒賽單打賽場上的最佳戰績;荷蘭的李潔與波蘭的李倩獲得女雙銅牌,這不僅是她們個人的首枚世乒賽獎牌,亦是荷蘭歷史上的首枚世乒賽獎牌。這些選手都有一個共同特質:顆粒打法。

  顆粒打法是根據器材而言的:木子與唐鵬反手為生膠,李潔與李倩反手為長膠。跟張繼科、李曉霞這樣的兩面反膠相比,顆粒膠接觸球的面積更小,難以主動製造旋轉。

  如果時間回到上個世紀,各類顆粒選手還能夠在世界大賽上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鄧亞萍、劉國梁、王濤、陳靜,當然,也包括來自福建的世界冠軍陳子荷……正膠、生膠、長膠,各類顆粒膠在反膠之林中獨樹一幟,熠熠生輝。那是一個百花齊放的時代。

  近十幾年間,乒乓球逐漸成為反膠與旋轉的天下,日益成熟的弧圈球技術擠走了顆粒膠的生存空間。在木子之前,顆粒選手上一次站上世乒賽女單領獎臺,還要追溯到2001年。

  本屆蘇州世乒賽場上,新塑料球放低了乒乓球的“高姿態”,給了顆粒膠打法一口喘息。這一口喘息,是回歸,亦是另一種程度上的進步。要説蘇州世乒賽將喚起另一個百花齊放的乒乓時代,或許還為時過早。但至少,我們看到了一絲新的色彩、新的光亮。一項運動,在激烈的競爭與發展的道路上,應該保留它豐富的味道與斑斕的色澤。

  本報記者 李烈

相關閱讀
  • 封面人物
ipad版
iphone版
安卓手機
安卓pad

下載央視體育客戶端,精彩賽事,即刻呈現!

860010-110304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