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積極的籌備,北京聯合張家口申辦2022年冬奧會將迎來“大考”。國際奧委會評估委員會主席亞歷山大·茹科夫于3月23日上午抵達北京。至此,國際奧委會評估團成員已全部抵京。從24日開始,他們將開啟在京張兩地的評估考察。
此次來華考察的國際奧委會2022評估團由國際奧委會評估委員會及工作團隊共19人組成。評估委員會中包括亞歷山大·茹科夫(俄羅斯)、巴裏·邁斯特(新西蘭)、亞當·賓吉利(英國)、竹田恒和(日本)4名國際奧委會委員。
7年前,北京這座古老的城市,曾上演一屆“無與倫比”的夏季奧運會。高水準的賽事組織、獨特的體育文化、良好的社會風貌,留給世界最美麗的奧運背影。而今,與奧林匹克的再一次相遇,北京展現出更為大氣、從容的姿態。
如果此次申辦成功,北京將成為第一個先後舉辦過夏奧會和冬奧會的城市。但申辦冬奧會的意義,絕不僅僅為創造紀錄。滿足群眾冰雪運動需求、傳播奧林匹克價值觀、改善城市建設和生態環境、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冬奧會帶給我們的改變、留給我們的實惠,遠比想象的多。
助推3億人上冰雪,讓奧運價值觀紮根
若以奧運金牌數衡量,中國稱得上體育大國。但項目發展的“夏強冬弱”、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失衡,制約著中國邁向體育強國的進程。“舉辦北京奧運會後,從政府到老百姓,看待體育的視角和意識發生改變,不僅期望競技體育的輝煌,更要有全民健身的興旺。” 北京奧運城市發展促進會副會長蔣效愚認為,借助申辦冬奧會,將有力推動冬季項目的普及,改善人們的健身生活方式,從而提高整體國民體質。
在申冬奧的藍圖中,“3億人上冰雪”是重要目標。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冰雪運動不再是少數人的奢侈品,大眾的冰雪需求呈現“爆髮式增長”。僅以冰球為例,目前北京中小學生冰球隊已多達96支,參與人數超過2000人。“冬季項目在我國發展勢頭迅猛,如果申冬奧成功,冰雪設施將進一步增多,有興趣投身冰雪運動的人數會出現井噴。‘3億人上冰雪’,對於奧林匹克精神的傳播將起到重要作用。”北京冬奧申委副秘書長、新聞發言人王惠説。
奧運會是一個綜合性的國際體育盛會,高昂的辦賽成本曾給舉辦城市帶來負累。北京申辦2022年冬奧會將“節儉辦賽”作為三大理念之一,將在申辦和籌辦的過程中,讓昔日“奧運遺産”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蔣效愚表示,北京申辦冬奧會的12個場館只需要新建1個,現有媒體中心等設施已能滿足需求,專家人才和知識財産也被冬奧申委吸收借鑒。“奧林匹克與舉辦城市的發展要互利雙贏。節儉辦賽的理念,既符合國際奧委會2020改革議程,也符合實現中國夢的大方向。”
與城市發展相結合,惠及區域和百姓
“北京已經辦了一屆很成功的夏奧會,為什麼還要再申辦冬奧會?”王惠給出的解釋是,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讓老百姓享受實惠和福利。“相比于北京,張家口的經濟發展、財政收入要落後很多。借助申冬奧的契機,可以改變當地的産業結構,靠冰雪産業增加就業,讓當地人儘快富裕起來。同時,申冬奧將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城市精細化管理、把體育融入人民生活,受益的也是老百姓,這個影響可能會延續幾代人。”
把申辦過程與城市發展相結合,是京張申冬奧的一大特色。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背景下,借助頂級體育賽事的平臺,促進整個區域的一體化進程。北京市環保局副局長方力認為,申辦冬奧會是順勢而為,體現了公眾需要,也與城市功能定位相契合。“要在三個方面實現突破,一是通過交通設施建設縮短地域距離;二是構建更合理的産業佈局,在城市規劃中發揮張家口的綠色屏障功能;三是在大氣治理、環境保護方面協同合作。”
在申辦報告中,對於大氣污染的治理給出承諾,舉辦冬奧會將使治理措施得到更有效的落實。據悉,北京已經啟動2013年至2017年的空氣治理計劃,2017年再啟動至2022年的計劃。政府將出資481億元,同時帶動社會總投資7600億元來防治大氣污染。王惠表示,北京正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採取最嚴厲的措施來治理霧霾。“治理空氣的首要目標並不是為了申辦冬奧會,而是為了讓民眾呼吸到好空氣,二者之間是一個互促互助的關係。”
提升國家軟實力,促進可持續發展
沒有一個平臺能像奧運會這樣,集中展現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不僅是體育競技的比拼,更是文化、外交等軟實力的彰顯。“北京奧運會充分展示了中國人的形象,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同,讓世界進一步了解中國改革開放後的新風貌。中國要提升在體育界的話語權,需要奧運會這個寶貴平臺,借助申冬奧的東風,增強我國的軟實力,促進中國文化走出去。” 蔣效愚説。
中國作為崛起的發展中國家,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對國際事務的參與,對奧林匹克的熱愛,是中國綜合實力的體現。有專家直言,要向評估團充分展示北京舉辦冬奧會的條件和能力,以此為契機實現“更快的環境改善進程,更高的區域發展水平,更強的公眾參與力度”,必將對我國的發展帶來深遠影響。
在方力看來,在申辦冬奧會的過程中,我們的生活也會有潛移默化的改變。“冬季項目的推廣,讓更多人投身大自然,養成體育鍛鍊的習慣。公眾的環保意識有所提升,環境的改善需要政府倡導更要有公眾參與,希望每個人切實行動起來。在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之間,將有很多新探索、新成果,使我們的家園更加綠色環保、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