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9月15日消息,中國國奧隊在亞運會首場比賽中以0-3的比分完敗于朝鮮隊。縱觀全場比賽,中國國奧隊一直被朝鮮隊壓制在了本方半場,進攻中鮮有破門機會。國奧隊在亞運會首戰幾分狼狽的表現,不由得讓人們對於這支即將參加2015年倫敦奧運會預選賽的隊伍産生了幾分擔憂。
單就這場比賽而言,國奧隊無論在比賽場面還是最終結果都輸給了對手朝鮮隊,比賽中雙方在身體素質對抗上的差距更是尤為明顯。
據了解,本場比賽和中國國奧隊交鋒的朝鮮隊普遍年齡更大。根據亞運會組委會的規程,此次參加亞運會的球員年齡要求在23歲以下,同時可以有3名超齡球員。因此朝鮮隊也正是派出了一支準U23國家隊,除了本場比賽的門將李明國出生在1986年,6號江功哲出生於1990年兩名超齡球員外,其餘9名球員還有4名出生於1991年的球員,以及2名出生於1992年的球員。
相比于朝鮮隊,中國國奧隊出於備戰裏約奧運會的目的,此番出戰的球員全部是1993年齡段的球員。就是在這樣平均整體年齡比對手偏小2歲的情況下,國奧隊“以小打大”在身體對抗全面吃虧的情況下,最終狼狽的以0-3輸掉了比賽。
年齡上的差距看似使得這樣的失利情有可原,但面對冰冷殘酷的0-3比分,以及隊員們在場上失去信心的面孔,人們不禁思考如此“以小打大”的戰略安排,是否真的有助於隊伍的成長。
成功是一種習慣。對於這支國奧隊二十多歲的小夥子們來説,他們在這樣一次失敗的大賽經歷後,要面臨著來自方方面面的壓力,甚至自身的自信心也將受到嚴重的打擊。更重要的是,在若干年之後進入成年國家隊後,如今這些國奧隊的隊員仍然將面對著今天面對的對手,屆時對手長期累積和建立起來的心理優勢,很可能直接影響兩隊在球場上的士氣和態勢。
如果説“以大打小”是一種作弊和不科學,那麼“以小打大”是否符合青少年球員的客觀發展規律仍然有待商榷。如此拔苗助長的行為,無異於讓一名小學生參加大學生難度的考試,最終的結果只能是喪失信心,甚至喪失學習的樂趣,産生消極的心理和情緒。
不得不説的是,在從2009年開始,國家隊就放棄了諸如徐雲龍、孫繼海、邵佳一等三十歲以上的老將,轉而徹底啟用了1985和1986一代的年輕球員,只保留了鄭智和孫祥等極個別老將。並且以2011年亞洲盃當做了“練兵場”,在沒有老將帶領的幾年中,國家隊新一批球員全面迷失,沒有了老將的“傳幫帶”後徹底從亞洲一流跌落。
無論是今年年初召開的足代會,還是以往國字號的建設規律,都不止一次的提出“尊重項目發展規律,尊重運動客觀規律”的口號,只是我們究竟該如何認識客觀規律,如何把握項目客觀規律,還需要更多的探討和討論。只是在這樣探討的過程中,中國足球等不起,跌倒谷底的我們也再沒有試驗失敗的本錢。